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榆林城乡居民的幸福事

发布时间:2010-08-06 09:20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685
【字体: 打印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将财力倾斜向民生工程,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全市先后投入70多亿元,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就业、住房、上学、看病、行路难等问题,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856元,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4127元,是2004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
    居民收入提高不言而喻,生活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将财力倾斜向医疗卫生、困难救助、社会养老等民生工程,以期惠及更多的城乡百姓。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全市先后投入70多亿元财政资金,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就业、住房、上学、看病、行路难等问题,让360余万榆林城乡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做饭可用自来水
    “自从政府补助建了积雨窖,再也不用驴驮人挑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也逃出了‘大关节’病的‘魔掌’。”家住定边白于山区王盘山乡的农民刘福财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老几辈人不知道喝的水却是含氟很高的水,村里患氟斑牙症和氟骨症的村民非常多,即使后来渐渐知道了,咱贫困的农民也无力解决。”
    现在,在缺水的白于山区,一家一口积雨窖在政府的帮助下建了起来,有的家户还安装上了自来水,哗哗的流水声,鸣奏着幸福的乐曲,这是生活在榆林的农民饮水状况切实改善的一个缩影。
    连最艰苦的地方都解决了吃水问题,其他地方就更不必说,据悉,五年来,全市共有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出行可搭“空中公交”
    饮水不难了,出行也便捷了。“去西安的飞机一小时一班,像‘空中公交’,真是方便。”商人张先生开心地说,“再也不用担心会误事。”
    据了解,五年来,榆林的交通设施全面改善,建成了包神、神朔复线,红柠和榆横铁路专用线;即将建成太中银、包西铁路复线榆林段;全市新增铁路里程328公里。靖安、陕蒙、子靖、吴子、榆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神府、榆绥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63公里,居全省首位。新建的榆林4C级机场,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吞吐量增幅列全国支线机场第一。
    如今,行走在榆林广袤的大地上,不管是在黄土沟岭丘壑区还是风沙草滩区,驱车而过,尘土飞扬的现象越来越少。据统计,五年来,全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100%的乡镇和60%的建制村通了油(水泥)路。
    城市内,交通网络日益密集,就连偏僻的小巷,都硬化了道路;过街天桥傲然起立,为城市居民出行安全保驾护航。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资85.46亿元,其中榆林城区完成33.46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市政道路、园林绿化亮化、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

                             看病可享免费医疗
   “出行方便了,看病不难了。”家住米脂农村的艾海东说,“现在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近到村卫生室瞧一瞧,很方便,不像以前都是到5公里外的乡上去看病。”
    现如今,榆林农民看病不出村,居民看病到社区成为了现实。尤其是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看病不花钱,这简直就是做梦,以前想都没敢想过。”现年63岁的张德胜,是神木县万镇人,去年因为患了心脏病,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回免费医疗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五年来,全市开工建设了7个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全部完成,建成392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政策性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合率达到92.84%。此外,全市养老、医疗、就业等保障建设全面提速。榆林启动23项惠民补贴资金“直通车”发放办法,推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性全覆盖,全市各种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0万人;加强救灾救济、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和生活保障,城乡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低保救助工作受到民政部的表彰。

                             安居可依经济房
    2004年参加工作的榆林小伙马发回忆说,“当时,因为没房子,连个介绍对象的人都没有。”现在的他,却是喜上眉梢,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结婚的事。原来,他申请了经济适用房。
    “十一五”以来,我市及时启动“1112”安居工程即:1000亩土地、100万平方米住房、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和20亿元投资规模。我市以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健全廉租住房制度,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
    五年来,全市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06.6万平方米、廉租房33.63万平方米,保障家庭1.19万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4年的22平方米扩大到30平方米。
    还有很多像马发这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因为经济适用房而圆了自己扎根城市的梦想。(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