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如今是榆阳区小纪汗乡中心小学教师的刘岗,就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到处发生着巨变。我个人也经历了榆林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几年,真的是今非昔比!”刘岗感慨道。
“儿时的艰苦学习环境记忆深刻”
刘岗出生在神木乔岔滩办事处一个偏远村庄,上世纪80 年代的农村,“幼儿园”是听都没听过的新鲜词。等到了入学年龄,父母把他送到附近的小学。“当时农村学校教室大多是土坯房,我记得刮风时,遮挡窗户的塑料布就会‘唰唰’作响;下雨时,屋顶常常漏雨,地下也是坑坑洼洼的。”
那时,刘岗所在的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加上学前班才六个年级,学校一共就七间教室,更别提什么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和体育器材室了。音乐、美术、体育课一般都是语文或数学老师兼职代课,老师如果忙不过来,这些课索性就取消了,改成自由活动。
“去操场自由活动也得看天气赏不赏脸。那时候操场很简陋,就是泥土地,刮风迷眼、下雨泥泞。有几个同学从家里拿来漏气还舍不得扔的足球踢来踢去,摆放上几块砖,权当就是球门。”刘岗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在地里忙农活,通常他拿着两个馒头就去上学,一个是早餐,一个是中午饭。小伙伴们大都一样。中午也得在学校吃,土豆、馒头和咸菜,基本就是当时的伙食标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刘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在他幼小的心里,早就埋下了发奋读书的种子,因为父母时常在他耳边唠叨:不努力学习就一辈子走不出农村,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时光如白驹过隙,他很快度过了小学、中学和高中时代,教室也从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学习的环境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2008 年,刘岗考入咸阳师范学院,来到向往已久的象牙塔。这里简直就是学习的天堂,优雅的校园环境、灯火通明的图书馆、窗明几净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宿舍,操场是塑胶跑道,大学食堂里有来自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四年的大学求学经历,让原本稚嫩青涩的他迅速成长,变得成熟稳重起来。“这时,一个艰难的人生抉择摆在我面前,是去城里找工作安家落户,还是回到家乡去执教,为农村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会倍加珍惜现在的好时代”
2012 年毕业时,刘岗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并于第二年通过了榆阳区招教考试,成了一名光荣的乡村学校教师。
父母不理解他,认为他好不容易考出了农村;亲戚不理解他,觉得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傻瓜”。“可我的头脑是清醒的,我是依靠教育走出去的农村娃,我要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馈生我、养我的乡村,我要用自己的荧荧之光去开启和我一样的农村娃娃的懵懂之心。”刘岗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被分配到小纪汗乡一所偏僻的完全小学任教后,刘岗发现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农村娃娃再也不用担心没钱交学费而上不了学,农村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不仅配备了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和体育器材室,还配备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并且有了专业的授课教师。“每天早上,当我迎着朝霞走进学校,看着窗明几净的教学大楼、配备齐全的教学设施、朝气蓬勃的学生,对比我小时候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禁感慨万千。”
在刘岗看来,榆林的农村教育事业这五年来变化最为显著。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彻底改变了原来村里没有一台电脑的落后面貌。学校的课程设置完整,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教学大楼焕然一新,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厕所也都进行了改造,干净、卫生、环保节能。新建成的餐厅宽敞、明亮,为学生准备了营养丰富、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两免一补”不仅免费提供牛奶、鸡蛋、果汁,还提供早餐、午餐,忙碌的家长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到营养餐而影响身体发育了。
音乐教室里,孩子们弹奏着学校配备的钢琴和古筝,打着架子鼓;美术教室里,孩子们挥毫泼墨,或写或画;手工制作室里,大家聚精会神地完成着各类小制作;运动场上,同学们有序地进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技能训练。“孩子们享有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一切归功于素质教育,归功于新课改,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政策。现在,每年都会有老师前往省城、京城与名校老师交流学习,学校也定期把专家、教授请进学校授课,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提升了。”刘岗说,一滴水见太阳,乡村教育的变化不过是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小水珠,折射出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