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青年大学习| ——《梁家河》第十一期

发布时间:2018-06-14 11:24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758
【字体: 打印

5月2日,纪实文学《梁家河》正式发行,它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活的教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为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鼓舞广大团员青年奋发图强,引导他们求真务实,立鸿鹄之志,知行合一,做真正的实干家,不断从《梁家河》中汲取精神力量。为此,我们特别推出“青年大学习”之《梁家河》栏目。

今天,让我们追寻总书记青年时的足迹,找准人生航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放飞青春梦想,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汲取智慧力量,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看看40多年前,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之路。

《梁家河》

10余万字,40幅图片

纪录了总书记

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牵挂

引导我们

追求真理寻找初心

深入领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梁玉明再见到习近平是五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习近平回来的时候,脸上沾着煤土,黑黢黢的。

“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习近平表明了心迹。

“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习近平斩断了归途。

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实际上,习近平被从北京送到了太行山区,他是听了姨父魏震五(又名魏健)和姨母齐云的劝说后才回到梁家河的。魏震五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他给习近平讲述了1935年“一二·”运动后,他们那些热血青年怎么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怎么到太行山坚持战斗。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写道:“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

听了姨父姨母的话,习近平对自己在梁家河的生活做了反思:“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的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

习近平说的“团结”缘于父亲习仲勋的教诲。习仲勋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曾长期从事群众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习仲勋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就是在沿途张贴的布告里看到习仲勋名字的。

陕北后来成了中共中央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这块土地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找到了抗日救国的策略、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习近平也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

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