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青年大学习| ——《梁家河》第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8-06-19 17:18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756
【字体: 打印

5月2日,纪实文学《梁家河》正式发行,它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活的教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为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鼓舞广大团员青年奋发图强,引导他们求真务实,立鸿鹄之志,知行合一,做真正的实干家,不断从《梁家河》中汲取精神力量。为此,我们特别推出“青年大学习”之《梁家河》栏目。

今天,让我们追寻总书记青年时的足迹,找准人生航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放飞青春梦想,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汲取智慧力量,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看看40多年前,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之路。

 

乡村社会是淳朴的。乡村道德评价标准简单明了,能吃苦,不“撒奸儿”,人实在,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人们们看来,能吃苦意味着能过好光景,不“撒奸儿”意味着靠得住。

  在梁家河,习近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基建队(农田基本建设队),专门打坝、修梯田。

  打坝、修梯田源于黄河对岸的大寨,那个同样干旱少地的山村,在打坝、修梯田后粮食产量增长了七倍。当时,除“阶级斗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是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

  打坝就是在小山沟分段横筑坝梁,挡住暴雨后的洪水,让泥浆沉淀成坝田;修梯田就是将山顺次斩下,形成一个个反坡条带。在梁家河,打坝造田通常从秋收后的9月一直持续到来年的二三月。

  打坝造田寄托着人们对吃饱饭的渴望。陕北山多地少,干早少雨,修坝田、建梯田不仅能增加土地,而且有利于保墒,提高粮食产量。在农业科技落后的陕北,这是人们唯一能够想到的增产思路。

  知青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数据:山东、河北小麦亩产可以达到数百斤,延川一带只有70斤左右。70斤,维持不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何谈解决温饱和扩大再生产!

  多年后,一位在延川县关庄公社插队的知青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劳动关真正难过的地方,在于它的无休止而且无效果。地越种越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衣服补丁越来越多,而箱子却越来越空……

  但打坝造田为增产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

  当时农村没有大型机械、打坝要靠人力一层层把土铺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密实起来。这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

  “一人一天要推200车。”乡亲们说,八架子车才一方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乡亲们这样评价。

  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社员梁新荣记忆犹新:“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

  打坝一般是在农闲的冬季,这时候打坝也最苦。炸掉冻土、掏土、推车拉土、夯土,相当艰苦,习近平手上磨出了老茧。社员梁有昌记得,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

  最忙时,人们要从清晨干到深夜。

  人们对干活不惜力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

  在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前,习近平和乡亲们在梁家河一共打了四处大坝。原一队队长石玉兴说:“1969年,梁家河玉米亩产400斤,坝打好后,亩产达到800斤。”


《梁家河》

10余万字,40幅图片

纪录了总书记

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牵挂

引导我们

追求真理寻找初心

深入领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