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青年大学习| ——《梁家河》第二十七期

发布时间:2018-07-17 17:18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851
【字体: 打印

5月2日,纪实文学《梁家河》正式发行,它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活的教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为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鼓舞广大团员青年奋发图强,引导他们求真务实,立鸿鹄之志,知行合一,做真正的实干家,不断从《梁家河》中汲取精神力量。为此,我们特别推出“青年大学习”之《梁家河》栏目。

今天,让我们追寻总书记青年时的足迹,找准人生航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放飞青春梦想,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汲取智慧力量,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看看40多年前,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之路。

 

《梁家河》

10余万字,40幅图片

纪录了总书记

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牵挂

引导我们

追求真理寻找初心

深入领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王宪平皮肤黑,村里人都叫他“黑子”。

  刚回到梁家河的时候,村干部让王宪平给村里写宣传标语,办黑板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学大寨”等,这些内容王宪平至今还记得。

  大队成立合作医疗站后,王宪平因为在学校学过些医学知识,被推荐为赤脚医生,负责前后两个生产队的医疗卫生工作。

  那个时候,农村人缺吃少穿,生了病一般都会扛着,实在扛不过去了才会去公社医院或县医院。人常说生命可贵,可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民来说,生命有时是廉价的,买药的几角几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一次,村民吕能胜突发肚子疼,疼得满头大汗,去县医院治疗好转了,回到家又犯了。

  吕能胜的婆姨跑来找王宪平。“你去看看吧!不怕,治好了是你的功劳,治不好是他命苦。”吕能胜的婆姨央求他。

  看了看吕能胜的病情,王宪平想到了针灸。他试着给吕能胜扎针,没想到扎了两次后,吕能胜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再也没犯。

  王宪平因此出了名。王宪平明显感到,乡亲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抬举他,于是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随叫随到。

  年轻人的心灵碰撞容易擦出火花。习近平他们来到梁家河后,大队把王宪平和习近平他们都编到了基建队,负责打坝修梯田。王宪平和知青们一起劳动干活,很快就熟悉了。

  劳动之余,年轻人喜欢扎堆聊天,有时还会捉对儿摔跤,休息的人则在一旁加油鼓劲儿。习近平比王宪平小三岁。王宪平说:“一有机会(他)就要跟我‘切磋切磋’。那段时间虽然特别辛苦,但我们这些年轻娃娃过得很快乐。”

  就这样,王宪平跟习近平他们成了十分要好的伙伴。

  2009年11月13日,习近平到延安考察。因为行程安排得紧,就把王宪平等几个要好的伙伴请到延安见面叙旧。回忆起两人摔跤的事儿,习近平说:“那个时候真开心啊!”

  1970年9月的一天,习近平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对来串门的王宪平说:“黑子,我送给你一个笔记本,你能看上不?”“咋能看不上呢?你送给我,我就拿上。”王宪平没舍得在这个笔记本上写字,一直保存着。

  1971年1月,县里给大队发来一个通知,准备调王宪平去关庄公社工作。习近平知道了他调动的事,一次劳动结東后,拿出一本《毛主席诗词》送给了王宪平,上面用钢笔写着:“送黑子:工作纪念”。

  习近平在村前修淤地坝时,就是王宪平帮他给社员做工作。

  他明白这块淤地坝打成后对村民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习近平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办成。但他更能理解习近平为民办事的情怀,特别是当他听说习近平还要在梁家河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后,就认定习近平是一个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人。他要向习近平学,心里要装着老百姓,当了干部也不能忘本,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

  王宪平说:“近平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

  他还说:“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

  虽然工作在外,但王宪平一直牵挂着梁家河的乡亲们。有一次,王宪平回到家里,坐在炕上一边吃饭一边问婆姨:“武玉华去世后,家里人光景能过下去不?”

  武玉华当年是队里的基建队长,为村里打坝修梯田出了大力。

  婆姨说:“唉,光景可怜着哩。老婆婆有病,儿子半憨,孤儿寡母,光景能好吗?

  王宪平跳下炕,来到武玉华的家。进门一看,老婆婆生病睡在炕上,儿子也躺在炕上,家里乱糟糟的。王宪平跟老婆婆说了一会儿话,就放下100元说:“先去看病,病好了光景才能好嘛。”在当时,100元几乎是王宪平一个月的工资。

  老婆婆望着王宪平,拉着他的手,感动得泪水直流。

  不久后,老婆婆提着一篮子鸡蛋来到王宪平的单位:“黑子,是你救了我的命……”

  梁家河村口有一段路,河沟连着陡坡,很不好走,拖拉机过这段路也得找几个后生推着才能上去。王宪平就想着怎么把这个陡坡给收拾一下。王宪平找到省公路局,想办法为这条路的改造立了项,在河沟处修了座过水桥,降低了坡度,此后,村里人再也不用因为这条路犯愁了。

  王宪平心里装着梁家河,想着梁家河,为梁家河人帮忙做好事,因此在梁家河威信很高。村里人闹矛盾,只要王宪平出面调解,人人信服。

  前几年村里选举,几大户族之间闹矛盾,有人甚至跑到省城上访。乡上、县上找到王宪平,请他把上访的人劝说回来。

  王宪平拿起手机就给上访的几个人打电话:“你们是咋了?事情乡上解决不了还是县上解决不了?跑到省城给咱梁家河丢人去了?赶快回来,回来解决问题!”

  上访的人回来后,王宪平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分析村子的问题,让上访的人放下了思想包袱,村里的选举得以顺利进行。

  王宪平一直记得2009年习近平回到延安时给他说的话:“黑子,今后给村里多出主意,献计献策,协助村里的干部帮助全村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这句话让王宪平感慨无限:“离开这么多年了,近平还这么牵挂梁家河、关心梁家河。我本身就是梁家河人,哪能不帮梁家河哩?”

  离岗后,王宪平住在县城水厂沟。沟里出行的路又窄又陡,坑坑洼洼,遇到下雨下雪,泥泞不堪。他便自己雇了个三轮车,买了120多车石子,把整条沟垫得平平整整。提起这件事,沟里的人无不称赞。县城建局局长知道这件事后说:“你做了城建局想做未做的事。”

  乐于助人,说话有理有分寸,这就是人们心中的王宪平。因此,周围的人有了矛盾,总会找王宪平给评评理。最多的年,王宪平调解各种邻里矛盾11起。

  王宪平在延川县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2014年,他入选“陕西好人”,成了当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王宪平说:“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扎根群众,才活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