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能化产品市场需求缩减、价格下跌、融资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榆林民营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冬”。
榆林市委、市政府及时伸出有形之手,采取一系列措施保增长、促发展,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缓解融资困难、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支持市场开拓和改进对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给困难中的民营经济和企业家提振信心,为民营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民营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榆林市民营经济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借助全球能源市场的旺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能化企业。
取得长足发展的民营经济对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介绍,榆林市各类企业总数达到14.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3.6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1.9%,民营企业已成为榆林市场的主体;民营企业吸纳全市就业人数为618250人,新增和再就业的7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载者;2013年,榆林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达到1140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38.9%。神木、府谷、榆阳三县区非公经济增加值都超过百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榆林民营经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以园区、矿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以煤炭采掘、能源化工、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等为主要业态的发展格局。
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关小上大、关劣上优”,实行环评倒逼,推进企业重组,榆林民营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自身实力得到提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58户。民营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员工素质、品牌数量、商标注册量、各类专项认证量以及市场竞争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名、优、新、特”产品称号的品牌产品20个,著名或驰名商标18个,获得IS0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400环境评价体系与安全评价体系认证的企业有200多家。
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013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榆林市民营经济经营成本上升,企业获利能力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榆林市委、市政府及时伸出有形之手,落实各种扶持服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榆林市认真落实中省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3个规范性文件,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扶持、按季核算兑付免补资金、奖励激励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销售增长企业、支持市场开拓和改进服务等方面,提出了10条具体措施。
同时,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发展思路,榆林市委、市政府依托特色资源,规划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23个,其中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有19个,锦界工业园区被列为陕西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园区项目准入和建设上,对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给予土地价格、设施配套、融资贴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全市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近300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其中70%以上是民营企业。在产业集群培育上,一批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全市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煤化工、氯碱化工、冶炼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以羊绒毛加工、红枣加工、洋芋加工、小杂粮加工等非能源产业集群。
榆林市委、市政府还在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上施以援手。及时召开民营企业代表人士座谈会,充分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鼓劲、打气,并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报道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民营企业的项目推进、手续办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方面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打造融资担保、科技服务、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八大服务体系,成立了“非公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及时受理企业投诉,维护合法权益。成立了榆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成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大厅,各类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入驻大厅,为企业全程服务。
榆林市还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在保留原有民营经济各项财政资金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专项资金支持规模。从2013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民营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13年,市级财政拿出1亿元开展“助保贷”业务,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市政府要求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发放贷款额度中对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成立担保机构和开展担保业务,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以多种形式解决融资难问题。该市还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在西安召开政银企融资推荐会,60多家民营企业与14家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意向资金339.49亿元。
把政府探索创新与民企智慧突破合二为一
在经济发展中,榆林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变,把政府的探索创新与民企智慧合二为一,助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
在政府层面,榆林市大胆创新,积极帮助民营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政策支持,并采取盘活资源、挖掘潜力、合理调剂、重点单列等措施,增加用地总量指标。把民营企业用地纳入市县两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用地比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民营企业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对民企投资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微利型社会事业项目,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提供土地。持续扩大有效信贷,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筹划组建榆林银行,鼓励神木、府谷开展金融改革试点。按照培养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确保民营企业人才在政治待遇和权益保护等方面与其他各类人才享有同等待遇,促进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自由流动。
长期以来,榆林民营企业都存在着招工难、优秀人才少的问题。2014年7月,受榆林市东方集团等民营企业的委托,榆林市决定选聘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包括榆林市东方集团、陕西省羊老大集团、榆林市广济堂医药集团50家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工作,涉及市场营销、服装设计、会计、医药等不同的专业性紧缺技术岗位。除企业正常工资外,榆林市财政还给予选聘人员每人每年2.4万元的薪酬补贴,补贴期限3年。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招聘优秀人才、为毕业生解决就业。
榆林市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也主动适应市场环境,自我调整,创新图强,北部县区神木、府谷、榆阳等县区民营企业积极与神华、华能、陕煤、陕汽等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共赢。三愚集装、大地种业等企业大胆探索上市融资,多元发展;南部县区的巨鹰枣业、三丰油脂、天鹏饲料、米王服饰等把握市场导向,贴近群众实际,在品牌上做文章,在售后服务上赢客户,效益明显。同时,民营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小型、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的发展问题,积极推进重组,促进产业升级。
在诸多利好政策的叠加刺激下,榆林市民营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运行平稳。2014年,榆林市预计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25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5%,实现营业收入2700亿元,同比增长5.3%,实交税金195亿元,同比增长4.2%,民营经济组织数达到14万户以上,从业人员达到60.5万人,各项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