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起,我市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经过一年的严密实施,改革工作推进快、步子实、有创新,引导、帮助全市市场主体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呈现出逆势增长的良好态势。
“减负”“松绑”双管齐下
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
2014年,我市市场主体的发展数量创历史新高,新设立市场主体35416户,同比增长25%;注册资本712亿元,同比增长88.9%,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9834户,同比增长61.26%,平均每个工作日新登记注册企业超过39户。在新设立的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占到84.7%,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的4.5%和第一产业的10.8%。公司所占市场主体的比重由2013年的13.4%上升至20%,市场主体结构的优化趋势显而易见。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给市场主体准入“减负”的同时,也给广大创业者“松绑”,有效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据统计,全年有386名大学生、220名退役军人、495名下岗人员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实现自主创业。将原有的130项前置许可项目压缩至27项,形成了对后续审批许可的倒逼机制,各部门主动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改变监管方式。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时间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缩短至现在的5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效率提升50%,各类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得到了充分释放。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秩序
我市工商部门部署“红盾护农”,开展整治“霸王条款”、电视购物、“傍名牌”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活动22次,出动执法人员6985人次,检查经营户8892户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山寨商品”、坑农害农、商户设置最低消费、限制自带酒水和强制收取“餐具费”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
积极开展农资、电线电缆、成品油、手机等重要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共抽检6大类、165个批次、300个样品,监测各类广告5044条,责令停止发布37条,清理橱窗广告3000余条,取缔传销窝点5处。共办理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3690起,其中一般程序1371起、简易程序2319起,罚没款2000万元。
加强网络商品交易行为监管,对420户未按网络经营管理规定贴标亮照的企业进行了行政指导,当场处罚43起,立案查处7起。对全市405户投资公司进行逐户排查,开展银行业和电信业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整治,检查企业68次,约谈38次,立案查处26起。对神东公司信息中心限制竞争行为、一汽大众4S店商业贿赂等典型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有效地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法治工商在行动”有序推进
新建80个消费维权服务站
从2014年3月份开始,市工商局联合《民主与法制》,开展“《民主与法制》走进榆林——法治工商在行动”活动。重点围绕法治工商进机关、进企业、进市场、进基层、进学校和进街道六个方面,夯实全省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组织依法行政知识讲座4次,对86名同志进行执法资格证考试,对10名拟提拔使用的科级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查测试。为30户民营企业代表赠阅价值5万元的图书。对3个市场进行重点规范,正在将古城步行街打造为“法治工商文化一条街”。
在全省建成第一个“12315陕西工商百事通”分中心,在商场、超市、学校、车站、社区设立12315温馨提示牌,新建80个消费维权服务站和“一会两站”,认定31户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发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消费维权宣传资料17万份,受理各类消费者申诉举报2813件,办结2672件,办结率94.99%,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5.6万元。建成“榆林红盾文化长廊”,集中展示我市工商系统恢复建制以来各个时期的发展成果,成为全省工商系统的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