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乙未羊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陕考察调研。对于总书记来讲,陕西是他的故乡,是他七年插队的地方,他曾在这片土地上带领村民打井取水,打坝造田,远赴四川取经,在陕北首创引进沼气,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的疾苦是总书记心中的牵挂。他一再嘱咐要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并凝练为“五个扎实”重要要求,而其中尤其提及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书记的要求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也是我们审视工作的标准。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片黄土地上的农业发展落后的面貌改善了吗?
位于这片黄土地上的榆林,农业发展自然条件较差,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榆林已然形成杂粮产业成特色、畜牧产业品质优、农业示范建基地、农机停到家门口的良好局面。政府也切实做到了粮补地补农机补,政策惠农到村头,治沙造林成气候,使得农民收入奔前头,与40多年前相比,陕北地区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榆林市在农业发展中许多方面走在陕西省的前列,但是我们不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榆林市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甚至与陕西省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空心村”问题越来越凸显。以榆阳区鱼河峁镇为例,该镇存在着农业从业人员不足、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农业总人口的27%,有两个村子人口不足10人,这种情况在北部白于山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非常普遍。习总书记在陕北插队时期人们想尽办法在黄土地上找出路、谋发展,农业发展关键在人,没有人,一切都谈不上。大量土地闲置撂荒,良田不复耕种,何谈保住耕地红线,何谈保障粮食生产!
现代农业有示范缺推广,难以以点带面。尽管有不少“陕西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在榆林”的声音,然而目前榆林市许多农业示范项目都有示范性强而实用技术推广规模小的问题。现代农业不是仅靠建成示范基地就能实现的,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切实在种子、技术、机械等方面的转变才是农业现代化的真谛。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在农业生产,也在于农业经营。目前越来越多先进的理念进入农业领域,农产品电子商务、互动式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成为新的投资领域。榆林市目前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但成效不彰,目前绝大部分农业经营方式较传统。在一些优势产业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值得思索。
农民的期盼很简单,他们只是期望耕种收割机械化,灌溉除草有指靠,务农不再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切实让农业现代化惠及农民,让我们的农民也能阔气地说一句“咱是新时代的职业农民”,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