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九十六次主任会议,会议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和我市城区学校建设情况以及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曹世玉主持会议并讲话,副主任鲍振明、杨东明、邵胜凯、王丽华,秘书长王龙生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副市长马秀岚到会介绍情况并听取意见,市政府办、市教育局、高新区管委会教育局、榆阳区教育局等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并汇报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各委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上午,主任会议成员先后深入市第十四小学、市第四中学、市第三中学、高新第二幼儿园、高新第五小学等地进行实地查看,充分了解了近年来我市在城区校建工程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和可喜变化。
报告显示,2012年,我市启动了榆林城区学校建设工程,规划建设的45个项目,经过三年的建设,目前已建成投用40个,其中新建学校33所,改扩建学校7所,累计为榆林城区新增学位53520个,有效缓解了困扰榆林城区多年的“上学难”压力。在全市学前教育方面,我市共有幼儿园933所(公办317所、民办616所),其中城区207所,镇区535所,乡村191所;在园幼儿16.35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18%。现有幼儿园教职工13670人、其中专任教师9314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9%。
在听取有关建议和意见后,曹世玉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榆林城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41.66亿元,加上学校用地按当年市场价计算,总投资高达116.9亿元,开工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40多所,干成了一件造福于城区子孙后代的大事,为城区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付出艰辛努力,这些功绩将会永载榆林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荣史册。目前,榆林城区大规模的校建任务基本完成,但我们要精心做好收尾工作和拾遗补缺工作,使校建工作伴随城市的发展进程转为常态工作。我们要根据城区适龄幼儿和小学生的分布状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化小学和幼儿园的布局,对大规模的校建工程形成的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进行拾遗补缺和布局优化。经过几年的大规模集中校建,在城区形成了市教育局、高新区管委会和榆阳区政府三足鼎立的办学格局,使沉重的办学责任三方分担,形成了比学赶超、竞赛办学的良好局面。
曹世玉要求,要抓紧核定城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编制,确保良好的硬件资源和优质的软件资源相匹配。算清两笔大账:一是学校、学生、生源账;二是编制增减账,编制实行相对稳定、动态管理,防止撤校不撤编,建校不给编,减生不减编,增生不增编。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是我们办学的根本目的,这项工作必须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核心是抓好两支队伍,一是管理服务队伍,关键是选好一个校长;二是教书育人队伍,在学校必须形成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的氛围,树立好教师光荣的氛围,千万不能形成官本位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