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和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今年以来,我市成功发布“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主动转型升级,突出煤电基地建设;实施创新驱动,突出产业链建设;优化能源结构,突出新能源项目建设;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狠抓重大项目,突出百亿元项目建设。
榆林能化基地在逆境面前成功突围,为“十二五”收官画上圆满句点,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
“榆林煤”点亮低迷市场
成就发展新动力
12月1日,“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横空出世,成了当天能源产业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榆林煤”前11月产量达到32807.7万吨,得以在煤炭市场上成功“发声”,成为拥趸最多的“行业明星”。所依赖的无疑是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数十年来能源行业的辛勤耕耘。
“榆林煤”素来以高发热量、高含油率、低灰、低磷、低硫著称,堪称煤炭中的“高富帅”。但靠原始的采掘、运送已经不足以支撑起榆林发展。对此,省市决策层早在10余年前就提出煤炭深度转化的目标,多年耕耘,让能化基地谋求主动转型升级根基扎实、成效不断凸显。同时,“榆林煤”还具有其他煤炭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动力燃料、高炉喷吹用煤上有较大发展空间,“榆林兰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炭素材料,在冶金化工等领域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炼焦配煤、气化用煤和液化用煤等方面的前景也值得期待。
商标在手,“榆林煤”必将在未来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诸多利好。为切实抓住这一黄金机遇,我市将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度,实现规模化开采,提高煤炭的回采率,降低生产成本;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产运销等环节,打击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规行为,有效维护“榆林煤”品牌形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走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影响力,拓展终端销售市场;按照“三个转化”和“三个围绕”战略,着力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努力形成煤电、载能、煤化工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
商标在手,保护工作就成了必要。我市决定只要是符合“榆林煤”质量标准,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的榆林原产地煤炭产品,“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持有人榆林市煤炭运销管理站将免费无偿授权使用。
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成功注册只是一个开始。我市将在“榆林煤”品牌管理上下工夫,规范煤炭产销秩序,提升产品质量,维护“榆林煤”良好的市场声誉,切实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要抓好五大体系建设:抓好标准化体系建设,将“榆林煤”的全线生产、销售置于统一的标准之下,保障“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科学、有序、规范使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抓好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的原则,建设市级煤质检中心,深入企业实地采样、制样、化验,对“榆林煤”的含硫、含灰、含磷、发热量等进行详细的监测分析,控制在市场能够接受的区间内;将抓好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管理,严格把关,确保产运销全过程质量稳定;抓好质量信息化体系建设,依托市煤炭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质量信息服务;抓好质量品牌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活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追求、部门服务、人人关心”的质量品牌培育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品牌知名度,让更多的“榆林煤”产品走出榆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个转化”成果斐然
能化企业再蓄强力
十余年来,我市按照确定的“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大力推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的同时,着力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形成了煤电、载能、煤化工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煤电产业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优先发展城市热电联产,鼓励发展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循环流化床、高效节水等先进适用技术和空冷脱硫脱硝除尘等节能减排工艺,新建常规电厂单机容量均在60万千瓦以上,电源建设结构调整和先进技术应用力度不断提高。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容量达到777万千瓦,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378万千瓦。
在载能产业中,我市载能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热解(兰炭)、电石等传统煤化工领域。目前,已形成原煤—兰炭—电石、原煤—兰炭—铁合金、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兰炭—煤气—金属镁、原煤—兰炭—煤气—发电等综合利用型传统煤化工产业体系,载能产业正向规模化、集团化、园区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府谷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于2013年建成投产,锦界天元煤焦油加氢项目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2014年该类产品产量为:兰炭2620万吨,电石207万吨,铁合金45万吨,金属镁39万吨。
在化工产业中,“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一起转化的协同效应,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能源集团的合作,推进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在煤制甲醇、煤制醋酸、煤盐一体化、煤油气一体化、煤制芳烃、煤制烯烃、煤制油、煤油混炼等路径上实现了现代煤化工的大型化、规模化、产业化。
去年下半年以来,延长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中煤榆横煤炭深加工、陕西未来煤液化一期等3个现代煤化工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三个转化”战略实施和煤制烯烃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对陕西乃至全国煤油气资源深度转化和高效利用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将重点推进神华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陕西未来煤液化一期后续工程、中煤榆横煤炭深加工二期、华电百万吨煤基芳烃等重大项目,同时积极开展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
新能源产业持续给力
工业经济再获强援
我市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富集区,煤油盐气储量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除“能源之都”的光环笼罩之外,我市也凭借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正在进入能源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天地。
据介绍,我市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资源分布看,全市年有效风速时数在1500到2200小时,从西到东中部地区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到每秒6.3米,属国家风力资源Ⅱ类地区,尤以定边县、靖边县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与此同时,全市光热资源也优势明显,全年太阳辐射达每平方米5500到6000兆焦耳,相当于日辐射量每平方米4.2—4.5千瓦时,是全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之一。
近年来,在做大做强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我市将新能源作为重点招商产业,引进了一大批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已经建成靖边鲁能风电场、国电定边繁食沟风电场、国华靖边20兆瓦以及榆神协和生态200兆瓦光伏发电站项目等一大批工程。如今,行走在我市定边、靖边、榆阳、神木境内,随处可以见到硕大的风机叶片徐徐转动,以及一排排矗立的太阳能光伏板。
随着一批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市正在成为全国新型能源的战略高地,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作为战略型、智慧型产业,我市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壮大榆林工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也对节能减排做出突出贡献,一个50兆瓦的新能源项目,每年就可以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
今年,我市着力构建全面安全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年内有望新增新能源装机50万千瓦。做好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验收工作;开工建设榆横至山东输变电工程,建成府谷二变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电力相关送出工程、汇集升压站工程,进一步破解新能源电力输出瓶颈,项目如期推进。
与此同时,我市还立足长远,抢抓国家现行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开发的新格局,并以治理煤矿采空区和利用荒滩荒草盐碱地为突破口,有序推动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全面启动实施,重点集中布局建设一批风光互补示范电站,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主抓百亿项目
助力榆林经济新跨越
近年来,我市经济出现了大幅增长,一跃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但也存在资源依赖严重、制约因素增多、社会矛盾凸显以及产业层次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打破“资源诅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华丽转身,成为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随着“三个转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大批能化项目,尤其是一些投资超百亿元项目的建成和投产,成为推动榆林能化基地更好地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今年,我市为了扎实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成立了百亿元重大项目推进专门小组,并建立了市、县、乡主要领导垂直立体包抓体系和实行百亿元重大项目双月调度制度,协调解决制约重大项目推进的具体问题。同时,加强项目谋划工作,紧盯国家投资方向,做精做细前期要件,全力争取中省专项资金。特别立足榆林产业发展实际和转型需求,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及陶瓷产业、塑料产业等相关规划,策划包装一批百亿元项目,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我市继续以投资百亿元以上的资源深度转化项目为抓手,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开工的神华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和未来能化100万吨煤制油等6个续建项目,争取了对项目审批和建设所需的土地指标、林地办理、水源、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予以计划单列、专项办理。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等情况,适时调整、策划、推进一批百亿元项目,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发展。
此外,针对未来发展,我市切实抓好能源中长期战略规划,完成能源发展“十三五”思路研究工作,启动能源化工基地“十三五”规划编制,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供求关系变化情况,重点研究确定2020年能源总量、结构目标、发展方向。突出整体与行业的统筹协调,完成电力、光伏发电、矿井水等专项规划编制。配合完成榆横矿区南区修编、榆神矿区四期规划编制、榆横矿区北区补充报告相关工作。
(本稿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