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边跃入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六大县之一
被誉为“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的定边是陕西省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和全国马铃薯种植六大县之一,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0万亩以上,产量约100余万吨,年均总产值10亿元,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该县已形成近29万农民齐种马铃薯、4.5万农户共发“洋芋财”的良好局面。
2、陕西省首条玉米种子果穗烘干生产线在榆阳建成投产
我省第一条玉米种子果穗烘干生产线在榆阳区岔河则乡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玉米制种产业实现了从播种、收割到加工、储存的全程机械化,对于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通海绒业成为我市首家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5年11月10日,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明星企业——陕西通海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敲钟挂牌上市,实现了榆林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5000多万元,是集羊绒收购、生产加工和贸易出口于一体的现代化农牧产品民营企业,陕西通海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不仅能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取得裂变式的快速发展,还会刺激和带动更多的榆林企业上市,引领榆林经济在新常态下走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4、靖边伊当湾村3000亩萝卜出口迪拜四国
靖边伊当湾村靠近毛乌素沙漠,过去该村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这两年在合作社和企业的运作下,开始大量种植蔬菜,2015年该村打造的3000亩胡萝卜70%出口迪拜四国,让不少农户变成了小康户。
5、榆林举办首届农家乐厨艺大赛神木代表队夺冠
2015年9月23日,“薯香榆林”农家乐厨艺大赛暨大美榆阳·农业主题公园启动仪式在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举办。涵盖了厨艺大赛、科普宣传、农产品展销、农业主题公园游园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内容。
来自我市各县区的知名农家乐代表队参赛,厨师们别具匠心,将一颗颗小土豆经过煎、炒、烹、炸等工艺,做成一道道美食,赢得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经过激烈比拼,神木民俗文化大观园队夺冠。 (本版稿件由市农业局提供)
6、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试点市
农业部在建设全国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方案中,把榆林列为试点市之一。
2012年起,我市将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目前,全市有12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开通运行,分布在全市12个县区。现在该系统可追溯蔬菜等20多种农产品,基本涵盖全市主要农产品种类。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认为,榆林是全国唯一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
7、榆林优质农产品走进北京市场
2015年12月6日,在北京市亦庄一家大型生活商超的一层大厅里,榆林市在北京市农委、北京市农产品流通协会的协助下,首次举办“2015陕西榆林优质农产品进京推介会”。十多个展台上摆满了马铃薯、粉条、小杂粮、河滩红枣等众多来自陕西榆林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周末前来购物的市民。
8、米脂县建成首个国家级苹果标准园 我市山地苹果产业化进程加快
米脂县荣泰富农林果专业合作社创建的苹果标准园被认定为国家级苹果标准园,这也是榆林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苹果标准园,填补了榆林市国家级苹果标准园建设的空白。
截至2015年底,全市苹果种植面积56万亩,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果业龙头企业和苹果专业合作组织234家,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户,建成土窑洞贮藏库3256座、千吨级气调贮藏库7座,贮藏能力约18万吨,建成各类果品批发市场17个。
9、榆林1538名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 成为榆林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我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截至目前已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38名,其中初级职业农民1353名、中级职业农民160名、高级职业农民25名。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凭着学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显身手,仅2015年,榆林市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7万多元,并影响和带动当地农民从事种植养殖业,成为引领榆林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10、土地流转“转”土成金 我市土地流转面积居全省第一
现代农业是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土地流转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近年来,全市各县区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多形式推动土地流转,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97.5万亩,居全省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