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列为“多规合一”试点市后,紧抓机遇,迅速行动,开展市域“一张图”工程、“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14项配套专题研究,目前,榆林市“多规合一”“四个一”成果已全面完成,并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肯定。
“多规合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制定,包括发改、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部门。由于各规划编制、实施主管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存在时效问题,另一方面仅限于事务性的协调,使得“多规”各自为政,极易出现空间使用重叠、交叉甚至冲突的情况,也导致了空间布局的随意性。
“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划‘打架’,造成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是规划行业公认的顽疾。”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业界早就关注规划打架的问题了,一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因为每个部门规划后面都有国家部委文件或者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地方想探索解决也都是不声不响地进行。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成为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寄望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多规合一”的具体思路,研究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同时,探索完善市县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被确定为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市之后,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5年3月,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在“多规合一”工作动员大会上指出,推进“多规合一”是榆林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坚持规划立市、依法治市的重要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难题、全面提升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分析,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对榆林市有五大好处:榆林市北部为全国重点开发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南部属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多规合一”有利于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和时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建设可持续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榆林市也是数个国家级区域规划交汇之地,“多规合一”有利于细化、融合、落实不同层面和不同定位的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榆林市空间规划冲突、用地矛盾突出,“多规合一”有利于拓展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榆林市辖2区10县、3个国家级园区、20多个市级产业集中区,规划分割、内容冲突,“多规合一”有利于形成市、县、园区等各级各类规划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榆林市国土开发布局有待优化、用途管制措施亟须加强,“多规合一”有利于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实效,榆林市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到绵竹、成都、厦门、广州等地调研学习,又结合国土资源部“多规合一”试点指导意见,最终形成了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原则和任务。
2015年1月,榆林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榆林市委关于坚持依法治市推进多规合一的意见》,将“多规合一”工作上升到了规划立市、依法治市的高度。《意见》指出,推进“多规合一”对于榆林推进依法治市,提高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推进“多规合一”是榆林推动规划体制和规划工作改革创新,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的难得机遇,是从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的重大契机;推进“多规合一”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落实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空间开发模式,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年完试点 两年见实效 三年成体系
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的榆林市,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全市辖2区10县,总人口376万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陕甘宁蒙晋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中国土面积最大、所辖县区最多的城市。试点获批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列为全市头等大事,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
“多规合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根据试点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作思路,是完成好试点工作的前提。榆林市委、市政府将“多规合一”试点作为全市破解瓶颈、深化改革、规划立市、优化空间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以形成市域“一张图”为基础,以《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成果,构建市域统一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文物紫线、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开发边界、基础设施廊道等控制线及其管控体系,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全面完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榆林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拓展思路,出台《关于坚持依法治市推进多规合一的意见》和《榆林市“多规合一”工作方案》,提出“三年三大步”的全市“多规合一”工作总体部署,即一年完试点、两年见实效、三年成体系。
一年完试点,就是2015年通过全域差异比对分析,划定市域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产业集中区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建立市域空间管控体系,实现市域空间信息1∶10000比例尺的一张图全覆盖;编制完成《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建立市县共享共用“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全面完成国家试点任务。
两年见实效,是指2016年要实现“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应用。改革项目审批机制,全面启动“多规合一”业务平台运行,实现市级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林业、水务等部门项目并联审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业务联动、监管同步、制度创新。同时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和县城开发边界内“多规合一”一张图,比例尺至少达到1∶2000。
三年成体系,即在2017年,通过出台《榆林市规划管理条例》,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成立专门机构 建立工作机制 开展专题研究
“多规合一”并非单纯的规划编制,更多的是规划协调和利益调整,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完成试点任务的根本。榆林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市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参与,市级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区)委书记为成员的高规格“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业务专责两个工作组,分别设在市委改革办和市发改委,分别负责协调督查和业务工作,并从成员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在市“多规办”集中办公。各县区也都成立相对应的领导小组,确保市、县“多规合一”工作政令畅通,无缝衔接。
为确保试点高效推进,榆林市确定“统-分-衔-合”的技术路径。“统”,即首先“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体系、战略引领、技术导则、目标指标、管控措施;“分”,然后“分项研究”:分部门编制规划、分专题开展研究、分县区提出方案;“衔”,再行“规划衔接”:多规协调、部门互动、市县联动;“合”,最后“多规合一”:形成“一张图”、编制综合规划、建立业务平台、构建规划体系。遵循生态优先、总量平衡、保障发展、完善功能、安全底线的“多规”差异协调处理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刚需排序,合理协调多规矛盾,科学妥协,实现了市域综合利益最大化。针对该市林规与其他规划矛盾突出的问题,研究制定了林地退出原则和方法,退出林地365.7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10%,降等88万亩,同时提出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的路径措施和林地退出后的管理办法,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多赢。同时,还确立“市县联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撑、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市、县两级直接参与“多规合一”的工作部门接近100个、工作人员超过300人。设立市“多规合一”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聘请的各类技术单位达到25个。出台《榆林市“多规合一”工作宣传方案》,开设“榆林多规合一”微信公众号,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为了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技术支撑、增强试点的精准性、协同性和科学性,榆林市委、市政府还邀请了陕西省城乡规划院、环科院、林勘院以及中交第一公路勘测设计院、河南黄河水文勘测设计院等专业技术单位,由市级相关业务部门具体牵头,同步开展了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划定、生态红线划定、文物紫线划定、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人口和用地规模研究、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及布局研究、大气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等专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编制“一张图”和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本规划 一个平台 一套机制 一批建议
在试点成果上,国土资源部批复试点方案要求榆林市提交“四个一”试点工作成果,即:编制“一本规划”、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机制”、提出“一批建议”。按照战略规划引领、专题研究支撑、“一张图”为底、国土空间规划为主的试点工作思路,榆林市开展了市域“一张图”工程、“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14项配套专题研究,“四个一”试点成果已全部完成,形成各类研究成果接近200万字,试点成果已上报。
一本规划包括文本、图集、说明,按照归纳国土空间演变趋势、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国土开发适宜性、划定国土空间格局、制定国土开发战略目标的编制思路,在充分吸纳各专题研究和已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主三副多点、一轴一带三区”的国土开发格局和“三廊—三带—四片—多点”的国土保护格局,在“一张图”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及管控措施,明确了分县区国土开发和管控指标、国土综合整治任务以及规划保障措施。一个平台即基于国土二调数据的市域1∶10000“一张图”及其“多规合一”业务平台。业务平台一期工程已实现了成果展示、信息查询、数据质量检查、多规冲突分析、数据共享和交换、统计汇总分析、控制线检测、项目辅助选址等功能。一套机制即形成《榆林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将市域各类规划分为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四大类,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市级规划体系,明确各个规划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解决规划自成体系的问题。成立市规划委员会,对规划实行“立项、编制、衔接、论证、报批、发布、实施、评估、调整”全过程管理,以权威、高效机构统筹规划管理,解决规划多滥、易变和不实用、不管用的问题。办法特别构建了利用“多规合一”“一张图”成果和业务平台进行规划衔接的新机制,确保规划的协同性,解决规划冲突打架的问题。一批建议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多规合一”试点成果法定化。建议实施“多规合一”试点成果由上级政府审批、其他规划授权试点市县政府审批、中省相关部门备案认可的成果法定化试点。二是规划体制改革。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两大体系在市县层面“合一”。三是空间规划。建议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四是深化改革。建议国家开展以“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支持试点市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多规合一”改革。五是矿业权设置。建议建立统一的矿业权审批信息平台,在矿业权设置和审批前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意见,减少不同矿产之间以及地下地上空间的冲突。
试点效果初见成效 试点经验可推广
目前,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大量成果,试点效果逐渐显现。协调了各类规划冲突,优化了市域空间布局,通过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红线划定,提出了秃尾河、无定河、榆溪河三大生态廊道和北部防风固沙、南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部黄河沿岸水土流失三大防治带的生态保护格局。在发展理念上,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定格局,对不可开发空间达成共识,遵循自然规律的持续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明显提升。高于国家标准划定生态红线;增加林地保护红线;强调了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新划定水源涵养区1.06万平方公里,占到市域总面积的24.7%。在谋划发展上,坚持先瘦身后强身,摒弃盲目求大的传统思维。在项目策划上,既考虑规划空间的安排,又对接土地指标配置,更注重生态保护、水资源承载、环境约束,项目谋划的水平明显提升。在转变职能上,相关部门更加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一致性,更加认识到发挥规划引领和约束作用,淡化行政审批色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服务意识明显提升。此次“多规合一”,仅“一张图工程”即收集了120多个已有各类规划,进入平台管理的建成、在建和规划项目已近3000个,摸清了家底、吃清了市情,夯实了规划基础。将交通、电网、水源、项目等各类规划数据转成统一标准的GIS数据落到“一张图”上,极大地提升了规划的信息化水平。
通过试点,榆林市取得了可推广也可复制的经验。“一张图”是“多规合一”的前提。“多规合一”的核心是空间。“多规”矛盾源于空间,“合一”最终要落到空间。只有构建基于信息化支撑的大比例尺“一张图”,才能充分暴露各类规划特别是空间规划的矛盾和冲突;只有在大比例尺的“一张图”上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只有大比例尺的“一张图”,才能提高规划调整的难度,减少规划易变多变的现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划定各类控制线、构建1:10000比例尺的市域“一张图”及空间管控体系,解决各类规划特别是空间规划衔接手段缺乏,形成以“一张图”为基础和平台的各类规划衔接机制及其相应的技术规范,也是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
战略引领是“多规合一”的基础。“多规合一”的目的是发展。要推进“多规合一”,首先要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引领空间规划的编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榆林发展定位的最新要求,形成了打造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大美榆林”共识,提出“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并依此确定区域分工、空间格局、功能定位、项目布点,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个专题研究。
机制保障是“多规合一”的关键。“多规合一”的本质是协同。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完成试点任务的根本。榆林市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四套班子和县区委书记参与、常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的高规格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深化改革是“多规合一”的支撑。“多规合一”的内涵是改革。多规协调融合、试点成果应用,都需要突破现有行政壁垒和各方利益藩篱,必须要有配套的改革举措支撑。榆林市在“多规合一”试点过程中,以深化改革为统领,将“多规合一”综合协调组设在市委改革办,负责督查落实、协调推进。同时,在试点过程中涉及的林地变更退出、土地调整完善、规划体系重构等,都对现行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有所突破和创新。下一步,榆林市正在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控制线管控体系建立等成果应用方面,也都需要改革先行、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