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十二五”榆林产业发展回顾

发布时间:2016-02-16 09:57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775
【字体: 打印

    产业兴,经济强。

  “十二五”以来,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煤油价格大幅下跌,各类风险不断扩大,榆林经济进入发展最为困难的五年。如何准确把握形势,攻坚克难,全力完成“十二五”各项指标?

  结构决定发展后劲。

  我市积极适应新常态,妥善应对新挑战,下大力气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也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发展理念不断优化

  “十二五”以来,我市成功实现“绿色转身”,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0.9%提升到现在的30%以上,经济社会也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地区向新兴资源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更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

  在这一转变背后,我市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经历了能源经济“黄金十年”后,全市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考验。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市委、市政府着眼大局、科学研判,提出了“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的科学论断,而且明确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坚决摈弃过去单纯依靠挖煤卖煤的老路子,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由单一性资源产业为主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产品结构由初级、低附加值产品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增长方式由二产拉动为主向一二三产协调拉动转变。同时,积极争取省上出台了关于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新27条”政策,进一步确立了“创新引领、主动转型”发展战略,即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深度转化资源,率先走出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新路。

  经济下行倒逼转型“加速”,可转变能否实现也有赖于政府转型。为此,我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并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行政、经济、农村、社会等领域改革步伐。几年来,我市确立了“规划立市、依法治市”理念,完成了国家“多规合一”试点任务,神府省直管县试点、商事制度改革等也加快推进,这不仅使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提升,也为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市情新认识、发展新理念,成为榆林跨越‘资源陷阱’、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指引和宝贵财富。”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

  三大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走进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三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忙着包装拉回来或先前存储好的绿色蔬菜和水果,然后再装货上车,送往府谷城区及周边地区销售。公司负责人刘强告诉记者,他原先在外从事煤炭生意,后来回乡发展农业项目,目前已经建成5000吨气调保鲜库一座,并发展海红果林基地2000亩。在墙头,像刘强这样转型从事农业项目的还有刘子贤,他利用府谷特有的海红果投资建设海红果红酒加工基地,已开发海红果酒、海红果白兰地、浓缩海红果(高酸小苹果)清汁等产品,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近年来,府谷县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从以煤为主向多元支撑发展转变,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以及新型产业等,初步构建起了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窥一斑而知全豹。”五年来,为改变第二产业在全市三大产业结构中“一业独大”的格局,我市在做大做强做优能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成为推进榆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250.08亿元和149.37亿元,远远超出2011年的187.06亿元和111.91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4.9%提升到5.5%。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农业成为我市的新亮点。

  2015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2元,增加835元,增长9.31%。

  此外,我市还依托能源产业发展优势,加速推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服务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型业态为例,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5年,全市已经建成西北地区第一个专业快递园区,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

  在一系列推进产业调整与转型举措的带动下,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一二三产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正在有序构建中。其中,第三产业增幅最为明显,其占GDP比重从“十二五”初的24%上升到“十二五”末的32%,成为优化经济结构的有力“助推器”。

  产业向高层次和多元化迈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行“三个转化”战略,并按照“三个围绕”,即围绕煤炭做转化、围绕转化上规模、围绕规模做深加工,实现了煤炭产业向精细化和高端化发展,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靖边能化园区,原先的沙漠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园区通过实施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使煤炭、油田气、渣油等资源得到优势互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的路子。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套以煤、油、气为综合原料制烯烃的最大联合装置,该项目主要包括年产180万吨甲醇、150万吨渣油催化热裂解、120万吨聚烯烃等8套主装置。截至去年,该项目投产以来累计生产聚烯烃超过10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左右,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势上扬。

  2013年,省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发展的“新27条”,其中明确要求榆林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我市也提出以能源化工高端化为目标,全面提升煤、油、气、电力、化工、新能源、载能及其配套产业,努力打造陕北能化基地“升级版”。

  几年下来,我市利用特有的富油煤炭优势,加快构建以煤炭中低温干馏推动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油、煤盐化一体化发展的特色煤化工产业体系。特别是延长靖边能化、榆横未来洁净综合利用、神华甲醇下游深加工、安源煤焦油加氢等项目的建成,为构建以煤为基的多联产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还以推动产业多元化、链群化、循环化为路径,大力培育装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接续产业,力争由单一性资源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这一点,正在通过改造升级轻工纺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新经济产业等逐步实现。

  如今,我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183万千瓦、建成了西北第一个专业快递园区、智能通和北斗星等互联网企业落户榆林、羊毛防寒服产销额占到全国70%左右、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统万城和石峁两个遗址公园列入全省重大文化项目……

  “十二五”期间,这些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也推进全市产业发展向高层次、多元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