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这里,被人们喻为“不毛之地”,大漠上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每年春秋两季黄沙漫天,令周边百姓叫苦连天。
如今的这里,天蓝、水清、山翠,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尽显迷人风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美景色正在重现。
这里,就是榆林,经历了“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传奇巨变。“十二五”以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市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乃至全国瞩目的投资热土。然而,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化发展,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双赢?
思路决定出路。“十二五”开局之初,我市通过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蓝天、碧水、宁静、清洁”四大环保工程,“工程、结构、管理、科技”四大减排措施等,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年植绿大行动”
——打响“绿染山川”攻坚战
2015年夏,家住咸阳的李先生来榆林探亲。从机场到市中心,一路上蓝天映照,鲜花绽放,满目绿色。李先生不由得称赞道:“以前印象中荒凉的沙漠古城已变成繁华的塞北新城。”
从2012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实施环榆林城防护林带、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能源开采企业绿化、千村万户绿化、河流水系绿化、林业产业化建设、城市绿化、飞播治沙等八大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03万亩,绿洲重现毛乌素沙漠边缘。
在城市绿化中,榆林城区建设了榆溪河生态长廊、榆林大道景观公园、东沙生态公园等大型生态公园4处,绿化提升改造了140多条道路和5个广场,建成20余块街头绿地。三年来,共计新增绿地面积1138.73万平方米。2013年,又启动了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及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同时,各县城也结合实际,加快建设神木两山、府谷神龙山、米脂高西沟等16个森林公园。
在曾经风沙侵袭的榆林城区外围,一条100多公里长的防护林带快速建成。同时,在荒山治理中,三年实施飞播造林63万亩。三年来,全市500多家企业参与造林绿化,完成造林面积32.23万亩。还对全市308个村庄实施了绿化美化,初步形成了“村外林带环绕、村中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绿色新农村。此外,在窟野河、秃尾河、清水川、石马川等河川沿岸营造以沙棘为主的水土保持林30万亩,极大遏制了水土流失。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480万亩,9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大片荒沙荒山得到绿化。如今,从“陕西北大门”到“全秦要户”,从“三边”到晋陕峡谷,从城市到乡村,塞北大地处处披上了绿装,不少地方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绿色主框架已经形成。
聚焦减排刚性指标
——啃下城区治污“硬骨头”
2015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286天,在全省13个市区“蓝天成绩单”上排名第三位,对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来说,实施“蓝天工程”取得这样的成绩当属不易。
“十二五”期间,省上核定我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数分别是23.36万吨、19.54万吨、5.42万吨、0.67万吨,净削减任务分别是1.85万吨、2.15万吨、0.35万吨、0.046万吨,减排压力持续加大。为此,我市适时推行“工程、结构、管理、科技”四大减排措施,最大消化因GDP高速增长、能源大幅消耗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新增量。全市累计新建投运火电脱硫设施40套、火电脱硝设施16套,新建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85套,日新增处理能力6.8万吨。同时,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一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地级市,截至目前,累计成功举办排污权竞买交易会8次,总成交金额1900余万元。
围绕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将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引向深入。特别是我市城区,以创建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采取了“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为主的一系列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城区禁烧烟煤范围达105平方公里,并加强对建筑施工、商混站等涉及扬尘企业监管,全面启动建筑工地扬尘监测系统试点建设,目前已建成5套扬尘监测系统,实现对所在建筑工地24小时不间断监控。“十二五”以来,累计组织开展环保专项检查活动43次,立案查处1242家,限期治理1168家,罚款1.63亿元,征收排污费8.78亿元,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
2015年,我市决定将城区禁煤范围由105平方公里扩大到255平方公里,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这一区域锅炉改造,确保市民呼吸上新鲜空气。
生态建设协同并进
——确保农村环保“无盲区”
近年来,我市湿地资源迅速增长,湿地面积达到67.65万亩,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目前,全市有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各类古树名木2212株,全市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每一块湿地、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汗水。
“十二五”初期,我市全面启动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5年来,全市先后创建省级生态镇8个,省级生态村35个,市级生态镇28个,市级生态村186个。同时,安排800万元对全市152个乡镇集中式水源地进行统一保护,实施59个重点村的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做到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实现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全覆盖。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253家,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115家,超额完成了农业源减排任务。此外,神木、靖边、清涧3县被列为国家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试点县,三年来,中省共投资7054万元,对3县29乡镇1个办事处162个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连片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神木红碱淖被国家列为2012—2014年度湖泊生态保护示范项目,获专项资金4亿多元。现已建成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站、生态观测站、气象观测站、数据传输处理平台及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红碱淖生态环境得到部分修复,水质有所好转,增强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已被命名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正在申报当中。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蓝天常在、绿水常在、青山常在的“塞上生态名市”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