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十三五”期间:榆林农业发展有“新奔头”

发布时间:2016-04-28 14:59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583
【字体: 打印

    进入“十三五”,我市农业牢牢把握“十二五”黄金时期奠定的良好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把榆林建设成为全国旱作农业发展样板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陕西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基地和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

  1、从“保温饱”到“奔小康” 建设全国旱作农业发展样板区

  “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粮食总产由“十一五”的138万吨增长到150.4万吨,实现了“十二连丰”。

  果业发展迅猛,苹果年均产量17.3万吨,年均增长6.5%;蔬菜年均产量65.4万吨,年均增长7.8%,成为陕西省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

  我市旱地多、水地少。旱作农业已经成为我市粮食安全的“稳压器”、消除贫困的“最前线”,还是生态安全的“大屏障”。“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建设全国旱作农业发展样板区,重点抓好高产集成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推进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充分发挥我市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类型多样、农业种质资源丰富、农产品独特的优势,重点打造榆林马铃薯、小杂粮、山地苹果和大漠蔬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坚持消费导向、市场开发、品牌引领,打绿色牌、走生态路,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从“小家庭”到“大舰队” 建设全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基地

  传统农业生产都是小家小户、小打小闹。“十二五”期间,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我市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一村一品”等为重点,实施“500强”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从无到有,总数达到2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7645个,家庭农场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达12059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97.5万亩,均居全省第一位。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点89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6个;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6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26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

  新型经营主体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生产示范、技能培训、市场开发等引领作用。“十三五”时期,榆林将建设全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基地,坚持“园区引领前沿、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联结农户、农场规模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功能”,明确定位,突出优势,形成互补互促的产业链条。

  3、从“产出来”到“管出来” 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

  设施蔬菜是榆阳区寺伙沟村的主导产业,这里的蔬菜没什么特别,但价格上却略高一筹,当地村民说:“我们村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是无公害、最安全的。”

  我市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企业诚信平台,并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用农产品产地检验合格证明试点工作。创建市级监管示范县4个,全市176个乡镇监管站全部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3个、绿色产品45个,无公害产地认定136个,有8个县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评。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未来五年,我市着力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将重点实施“四加二”工程,即建设一支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监管队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完善企业诚信平台建设,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