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战略 推进榆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局
2017年8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陕政发〔2017〕31号)。规划指出,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发展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文化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供给、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省政府31号文件将“榆林市红石峡镇北台文化生态园区”项目列为“十三五”期间全省64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之一。
榆林是陕西文物大市之一,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类型全。全市现已查明各类文物点13883处,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1处。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遗址、目前除殷墟之外发现的商代晚期规模最大的建筑遗迹辛庄遗址、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以及镌刻在榆林大地上的“历史博物馆”明长城等重点文物古迹。榆林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史迹。
我们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借“八艺节”在榆林举办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榆林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物质文化遗产璀璨、文物景点较多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不断深入挖掘红石峡、镇北台、统万城、扶苏墓、古长城等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沿长城和黄河沿线,以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的方式,深化“十大战略问题”研究,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为将我市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作出不懈的努力。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台塬梁峁之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掘成果及学术界研究,石峁城址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沿用至距今3800年前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石砌城垣构成,面积逾4平方公里,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石雕作品、彩绘壁画、占卜用具、生产生活工具、装饰品、武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其形状是由底部向台顶四面包砌层阶状护坡石墙台地,上小下大,呈“金字塔”结构,护墙保存较好处多达十余层阶。台基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台顶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台顶推测为大型宫殿建筑区域,发现了大型墓葬及石雕人像等重要遗迹及遗物。内、外城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包裹在内,内、外城城墙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墙宽均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内、外城石墙总长约10千米。外城东门遗迹构筑精良,瓮城、马面、角台等结构开启了中国城防设施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考古工作表明,石峁遗址系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备、结构清晰、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正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前夜,石峁城址正处于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其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的传统认识,对进一步理解东亚及东北亚地区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地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所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长时间内是北方的重镇之一。
统万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413),此后北魏、西魏、东魏、隋唐曾在这里置镇、州、郡。北宋初为党项人李继迁占据,称西夏。宋淳化五年(994),因西夏军队常以此城为依托侵扰北宋,宋太宗下令毁掉统万城,并将城内居民迁走,前后沿用时间长达580年。统万城修筑时,“临广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但以后荒废湮于沙漠,历代游人凭吊感叹不已。唐咸通年间许棠在诗作《夏州道中》说:“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统万城遗址对研究民族史、建都史以及考古和艺术、生态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统万城遗址的遗存分布范围约955公顷(9.55平方公里),主要由外郭城和东西二内城构成,由东往西依次为外郭城、东城、西城。内城由一道南北向城垣分隔为东西二城,遗迹类型主要有城垣、马面、墩台、大型人工台址和建筑基址、护城壕等。统万城遗存密集区为东、西城城址范围,面积约78公顷(0.78平方公里)。遗址出土文物主要有建筑材料(铺地砖、瓦当、琉璃构件、壁画残片)、铜制佛像、神像、印章、石碑以及生活用品陶器、瓷器等。
榆林卫城
榆林卫城,位于榆林市区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70前后),成化七年(1471)置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城。为九边重镇之一,古城经过成化二十二年(1486)拓北城,弘治五年(1492)拓中城,正德十年(1515)拓南城的“三拓榆阳”,到了清代同治年间,成为今天古城的规模。
榆林卫城地处半山半川处,平面呈不规则形,东高西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有镇北台,南有凌霄塔。榆林卫城城墙外砌青砖,内夯黄土,底宽13米,顶宽8米,高12米,周长6789米,有城门五座,东为振武门、南为镇远门、西有宣威门和新乐门、北为广榆门,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城内建筑具有典型明清风格,两条主街道大街、二街从南至北直通全城,每个巷道则有上、中、下从东到西穿过大街、二街。从南大街至北大街先后建有楼阁六处: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及牌坊。城内大街贯通南北,店铺林立,巷道、四合院排列有序,与北京城建筑风格相似,素有“小北京”之称。城东部至南向北建有佛寺、道观、宗祠等古建群。形成了榆林世称的“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独特明清建筑古迹。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北台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地处陕西北端,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3公里,是万里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关陇门户。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是榆林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北台南塔,六楼骑街”同处于古城的中轴线上,成为榆林市独特的标志性建筑。400年来,扎根黄土,和长城相伴;守望古城,与时代俱进。
镇北台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呈正方梯形,分四层叠起,总高30余米,占地5056平方米。镇北台一层为台基座,周长320米,四周为墙垣,东墙南侧开设城门,东南角内侧铺置马道,通达墙顶。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南墙中部开设券门,券门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涂宗浚所书。北面有“镇北台”石刻,原为涂宗浚所书,被毁后由魏传统将军重新题写。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四层高4.4米,周长35.4米,每层四周设置垛口、望孔。台顶面积为255平方米。台顶部原建有砖木结构哨楼,竖立帅字旗杆,后均坍塌。由第二层券洞和三、四层墙体外设置的砖石踏步可通达各层。
杨家沟革命旧址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脂县城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一处重要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八一电影制片厂影视拍摄基地,杨家沟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
革命旧址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政治部、新华社、西北局、陕西省委、公安处、情报局、通讯班、解放日报、广播电台、保卫科、供销科、战地医院、印刷厂等。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从事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开展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和军队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3月21日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走向解放全国的战场。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红石峡
红石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城北3公里处,因山皆红石得名,又因山势雄伟、两峡高耸亦称“雄石峡”。
红石峡峡分南北两段,东西两壁。北峡两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水石相击,石坝横截,北水南流,穿东壁石刻而下,水石相击,如狮吼雷鸣,滚滚翻浪,似雾云涌,蔚为壮观。南峡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荫映,山水争秀。东西数百米高、千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小40余处石窟庙殿,崖壁上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似人间仙境。东崖高11.5米、长307米,西崖高13米、长333米,普渡桥飞架东西,势如长虹。榆溪河穿峡而过,其源头是远在二百多公里北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称帝源水。这里三百多米长的峡谷是古代水流冲刷和人工开凿而形成的,从中可见它的知名度和魅力。
红石峡最负盛名的是其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时代为明代至民国,峡东西两崖题刻达160多块,字大者丈余,小者径不及寸,真、草、隶、篆俱全,诸家书体荟萃,是全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被称为“塞上碑林”。题刻中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天开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题者名气最大的就是——“榆溪胜地”,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南湘阴人左宗棠所题。更有满文题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瑰宝一绝。红石峡摩崖石刻是我国罕见的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被世人所瞩目,为游人所迷恋。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兴寺
戴兴寺位于榆林城内东驼峰山上,集佛教、道教于一体,由戴兴寺、洪济寺、大庵寺、香云寺和老爷庙组成,俗称“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其中戴兴寺规模最大。
戴兴寺,明正德八年(1516)为延绥镇总兵戴钦家祠,后舍为寺。寺分三院,有殿宇54间,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总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有五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罗汉殿、十王殿、韦陀殿等组成。洪济寺位于戴兴寺北侧,建于明代,南北55.5米,东西18.5米,占地面积854平方米。寺分南北二院,南为弥勒殿,北为观音殿,共18间。大庵寺位于洪济寺北侧,建于清代。东西45米,南北30米,占地1350米。寺分二院,北院殿宇14间,南院殿宇22间。老爷庙位于戴兴寺东侧,建于明代,南北72米,东西38.3米,占地2756平方米。香云寺位于戴兴寺南侧,建于明代,南北67.5米,东西67米,占地4523平方米。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安堡遗址
建安堡遗址位于榆阳区大河塔乡建安堡村,东北距高家堡20公里,西南距双山堡25公里,北距大边长城2.5公里,是延绥镇东路神木道最西的营堡。据史载,城“周围凡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楼铺一十五座”。明成化十年(1474)巡抚余子俊置,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明驻军丁并守瞭军共680名,马骡347匹,设守备、坐堡、操守各1名。清康熙年,驻军兵12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堡城建在西、北临沟的山梁上,平面呈长方形,因自然地形所限,城东北角呈圆弧形。城垣周长1416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及其附属的马面、角楼、城门等,城内有中心楼、7口古井等。城内中部偏东有中心楼,分别与南门、西门相对。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羌堡城址
镇羌堡城址位于府谷县新民镇新民村高寒岭山原上,周围梁峁沟壑相间,地势险要,位于大边南约5公里处。据史载,北宋即有镇羌城,明成化二年(1466),巡抚卢祥由东村堡(府谷县新城川村)迁建于今址,筑镇羌堡垣周长“二里零二百二十九步,楼铺十座”。正德年间(1506—1521),鞑靼内侵,常取道于此。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城墙。明代镇羌埔驻军丁及守瞭军共706名,配马骡229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领之,之后该堡逐成为梁镇。
城堡平面呈矩形,东北角向内缩回,周长1394米,占地面积11.25万平方米。现存四面墙体及附属的水门、马面、角楼、瓮城、护城墩台,城内遗迹有仓储1座、衙署1座、钟鼓楼1座、庙宇3座、街道1条、街道两侧遗存十余处店铺和民宅。201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响水堡遗址
响水堡遗址位于横山区响水镇,北距大边长城35公里,东距归德堡20公里,西距波罗堡20公里,南距绥德州50公里。史载,该堡于明正统初年置,八年(1443)移守平邑堡,九年(1444)复守响水,筑堡垣周长“三里零二百一十步,楼铺八座”。万历六至七年(1578—1579)重修,东门称岳峙门,南门称望斗门,西门称渊停门,另有小西门。明代响水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786名,配马骡驼398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一十九里零七十六步,墩台二十二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00名。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响水地方政府所在地。
响水堡地处无定河南岸的山梁上,三面环沟,城堡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城垣轮廓清楚,周长1970米,占地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城垣设施自明代以来无修缮,4座城门俱存,城内建筑庙宇及民居保存较好,城外有护城墩台2座。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