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多项人才优惠政策,逐年加大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有效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使榆林逐步成为西部人才集聚的高地。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49.48万人,人才密度为14.6%。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高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但人才工作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观念不新,重视不够;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与需求不符;人才体制不佳,活力不足;人才投入不足,效益不佳;人才规划滞后,服务保障不力。
根据存在的问题,今后在壮大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中应重点做好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理念。要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要树立“以人才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促进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核心,以提升全市人才服务质量为主要抓手”的理念,谋划好人才工作全局。要把好人才工作方向,制定好人才工作政策,处理好人才工作重大关系。
理清思路,改进规划。加快制定新时期人才强市总体战略规划,突破惯性思维,更加明确地提出全市人才发展思路、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突出抓好人才总量计划、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建议“十三五”规划中专列人才建设规划,要在人才摸底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市县区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储备规划,并且应做到人才规划与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相衔接,要相应配备好各类高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要形成科学的人才梯度结构,做到年龄、性别、专业、行业、区域结构合理,克服部分行业、区域人才断层现象。要合理布局,努力改变人才在城乡、南北分布严重不均的状况。建议在落实振兴南部规划中加大对南部县区人才帮扶力度。
全力推进,充实总量。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全面充实全市人才队伍的力量,尽快使人才占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从需出发,培养提高。一是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培养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教育、卫生、新材料、高新技术、金融、财会、外贸、电子商务、企业高管等领域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三是建议采取订单培养和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加大地方紧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力度。四是要加大组织协调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资源聚集效应,着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工作品牌。五是要鼓励自学成才,强化岗位练兵,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突出重点,引进人才。一是引进人才要有目标,要重点从企业、农业、医疗、学校等领域引进所需人才。要通过项目引才引智,提高人才引进的经济效益。要通过引资引才,将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和人才结合起来。二是要进一步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出台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引进、使用、激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三是要进一步转变引才机制,拓宽引才渠道,进一步加大兼职、讲学、咨询、短期服务、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柔性引才方式,加大引智引才工作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引进质量。
完善政策,激活机制。一是要完善人才奖励政策,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要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要加大力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在收入分配上,制定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二是建议建立更加灵活的人事劳动用工机制,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动态调整,要科学设置编制岗位,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要以财政体制改革激活劳动用工制度,让企事业单位有更多的人事用工自主权,以效率优先引进配备各类人才。三是建议改革人才招录制度,适当降低基层县区紧缺实用人才招录门槛,让实用技术人才有用武之地。四是要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引进和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科学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作用,同时推动行业协会作为办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办学,真正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的“四轮驱动”型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
优化服务,提高保障。一是要坚持人才工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三个留人”的方针,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拓宽人才事业上升的渠道,坚决不让人才吃亏、不让人才埋没。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系统服务人才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三是建立与当地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人才建设专项基金,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特别要加大对各类急需人才开发的投入。四是以开展榆林市人才奖等表彰奖励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对人才政策、人才工作的宣传,推广更多的人才引进成功案例,搭建更多人才交流互动平台,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