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变化真好。”11月16日,榆林市圣秦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继国手里拿着两份由市“多规合一”辅助决策服务窗口出具的《榆林市投资项目选址“一张图”控制线检测报告》笑着说。
贾继国口中的“这个改变”,指的是我市“多规合一”成果在行政审批中的实践运用所带来的变化。
从 2014年8月到2015年9月,榆林作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之一,相继完成了“四个一”的试点成果——
“多规合一”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014年8月,榆林市被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县)。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榆林举全市之力,按照试点要求,依照多规衔接一致、空间优化布局、资源有效配置的内涵实质,开展市域“一张图”工程、“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14项配套专题研究,成果丰硕。省政府正式批复了 “多规合一”主要成果——《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2015—2030年)》。至此,榆林承担的“多规合一”全国试点工作提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但对市委、市政府来说,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只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承担试点任务后,市委、市政府结合市情实际,自加压力,设定了“一年完试点、两年见实效、三年成体系”的“三年三大步”工作目标。
随着“多规合一”试点成果深化应用,榆林市“多规合一”辅助决策服务窗口正式运行,投资项目立项阶段并联审批工作全面推开——
“多规合一”迈出超越的第二步
贾继国手中的两份检测报告,是同一项目选址的两份控制线检测。在编号为第4号的报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公司申报的榆阳区杜家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拟选址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生态红线均有冲突,检测报告依据控制线管控措施分别给出了“调整选址”“调整规划”“避让地下管线”等不同的建议。而编号为第9号的第二份报告,则是该公司在第一份报告的基础上,主动将进入红石峡水源保护地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选址调出后重新上报的检测结果。“很直观,一次就把国土、林业、环保等所有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求向我们告知清楚了,省了我们走弯路。”贾继国说。
关于“多规合一”辅助决策服务窗口,市发改委总工程师杨扬重点讲了三个关键词。一是首家受理。今后全市所有投资项目立项阶段的审批都要首先经过这个窗口,窗口作为首家受理单位“一站式”受理,开展审批事项“全流程”服务,统一收取件,进行控制线检测,一次告知项目需开展的前期工作,进“一家门”办“多家事”,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并联审批。项目审批手续的办理往往牵扯到多个相关部门,以往由于部门、行业沟通机制缺乏形成信息孤岛,审批文件要互为前置,项目单位要分头前往各个部门进行串联审批。现在利用“多规合一”市域“一张图”进行控制线检测,对项目选址与土地、林业、规划、环保、矿产、路网等各类空间规划的符合性一目了然,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联审批。项目单位报件后,各审批部门在“多规合一”并联审批平台办理具体审批工作,原则上项目单位不再与具体审批人员见面,变“办事者”多头跑为“部门”内部跑,审批信息实时共享,审批时间大幅缩减。三是精简材料。将法律法规规定须全部由项目申报人提供的投资项目审批申报材料分为申报人提供、政府部门互抄和县区出具初审意见三类,项目单位只需提供申报人自己提供的材料,其他材料在同级部门和市县部门之间内部流转,大大方便办事人员。
据了解,我市“多规合一”并联审批工作自10月25日正式投入试运行以来,设立了包括市、县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多规合一”服务区17个、审批窗口85个,已受理了20多个项目,有效解决投资项目审批环节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审批部门衔接不畅等问题。计划到年底全市投资项目立项阶段审批全部实现网上在线审批,在成果深化应用特别是体制机制保障上将走在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县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