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雾霾中还藏着多少秘密(生态论苑

发布时间:2017-04-01 15:13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269
【字体: 打印

   

去年底到今年初,京津冀等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表明治理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拿出“显微镜”“望远镜”,对雾霾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更多有效手段精准治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明确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其中包括“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源解析和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全年工作,要求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家集中开展雾霾研究与治理攻关,力争尽早见效。

对大气污染来源和雾霾形成机理的解析、研究,前些年已有一些成果,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2013年发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有人感到疑惑:在多措并举大力治霾数年之后,现在又提出要加强来源解析和形成机理研究,是不是意味着治霾准星存在偏差,需要在实践中校准呢?

来自各方面的大量监测数据显示,“大气十条”确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是对的,执行和保障措施得力,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积极效果。去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对“大气十条”执行情况进行的中期评估结论,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去年底到今年初,京津冀等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表明治理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拿出“显微镜”“望远镜”,对雾霾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更多有效手段精准治理。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我国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大幅增加,污染物的激增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出现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这一特征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大气污染明显不同,问题更为复杂难解。污染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在大气中会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相互影响、转化,而且大气是没有界限变动不居的,这就给来源分析和科学治理带来很大难度。

比如说,细颗粒物(PM2.5)的形成过程就非常复杂,它来源于燃煤、工业排放、扬尘、机动车等方面,一部分是直接产生的,是一次颗粒物,另一部分是由气体污染物反应生成的,是二次颗粒物。小轿车等机动车可能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并不多,但其排放出的气体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二次颗粒物,成为雾霾的重要“推手”。研究者发现,近年来在一些复合污染的情况下,二次颗粒物有爆发式增长现象,短期内浓度快速上升。对雾霾发生发展的规律,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目前,对于雾霾来源和产生过程,有不少单位和专家在研究,有些问题还处于众说纷纭的状况,时常让公众感到困惑。一方面,真理越辩越明,有关部门应鼓励专家充分开展学术研究和争论,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把靠谱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变成政策措施。例如,环保部在吸纳了新的研究成果后,在今年的工作中,加强了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另一方面,科学家、管理者应当加强和媒体、公众的交流沟通,把复杂的学术问题、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介绍清楚,消除误解和谣言。

雾霾之中还藏着不少有待破解的秘密。充分认识雾霾生成机制和演变规律,揭开罩在雾霾之上的“面纱”,在此基础上,制定精细周密的防治方案,准确评估治理措施成本效益,科学选择重点控制对象并实施精准治理,蓝天白云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