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横山:脱贫致富新样本 乡村巨变靠党建

发布时间:2015-07-24 08:51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721
【字体: 打印

    “对面家沟里流活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信天游,将我们记忆带回到70多年前党和人民心连心、生死与共、鱼水情深的难忘岁月。也因为这首歌,让横山县走进了全国百姓的视野。谁能相信,3年前的横山县还是一个让干部提起来头疼,群众想起来发怒的地方。在土地征迁、利益分配、组织建设等基层党建工作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曾引起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被人们称之为“横山事件”。

  三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横山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深入基层,找问题、抓矛盾、建党风,确定了以“稳定、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总纲,形成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2014年,横山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09亿元,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21元,增长9.4%。农民人均年收入9388元,增长7.6%。横山县受到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各2项。似乎在刹那之间,横山县开始风生水起,一举摘掉了“问题县”的帽子,由穷至富,由乱到治,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是什么原因让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平地惊起波澜,迈开大步风驰电掣般前行?

  盛夏时节,记者专程赶赴横山县寻踪探秘。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记者真实感受到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通过狠抓基层党建工作,打出了一套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的“组合拳”,造就了一支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用真心真情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带领百姓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变,赢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村矿和谐促发展 干群齐心解难题

  骄阳似火的七月,在横山县波罗镇蔡家沟村的山上,人们正在对蓄水池进行最后施工,一座容纳量为6000方的蓄水池已经基本成型。该蓄水池建成后可满足全村400多亩耕地的灌溉用水。

  蔡家沟村位于波罗南部10公里处,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共有187户921人,党员26名,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大、品质好,是槐树峁煤矿和水坝滩煤矿的主采区。

  由于煤矿的开采导致地表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房屋震动裂缝等众多问题,使群众切身利益受到损害。2012年,横山县委经过严格考核,选任了10名“县委党建特派员”,抽调了359名科级干部为“党建员”,分别进驻359个村。每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乡镇、一个四类村、一个矛盾村和一个换届尾留村,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对121个,干部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1986个。通过时间倒排、一事一议、建账销号等方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召开专题小组研究会,多次进矿进村协调。

  在党建特派员多次协调下,槐树峁煤矿和水坝滩煤矿共出资1900万元,帮助蔡家沟村治地2150亩、打井3眼、修建公路11公里,建造蓄水池解决了1120亩田的浇水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矿区群众用水用电、道路交通、房屋维修、打坝治地和植树绿化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极大地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此后,槐树峁煤矿和水坝滩煤矿又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帮助村上实施通村工程、修缮校舍、建设活动阵地,切实有效地促进了蔡家沟村新农村建设。同时,煤矿按照吨煤10元提取了共享基金500多万元,向矿区群众免费提供生活用煤累计8520吨,资助困难大学生6名,给予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0元生活补助,有效弥补了煤炭资源开发给群众造成的损害,缓和化解了村矿之间的尖锐矛盾,改变了过去群众经常阻挡,煤矿时产时停的不良局面。

  和谐矿区的建立,使得“群众得实惠、企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初步走上了一条村企共建、利益共享、和谐发展之路。煤矿井口附近,村民开设的商店、饭馆生意兴隆。早餐店的老板激动地告诉记者:“和谐矿区建成后,村矿关系好多了,如果说谁现在敢把煤矿给停了,首先,我们老百姓就不肯,因为煤矿正常生产对我们双方都有利!”

  村里有个白生斌 满腔热血干实事

  横山县塔湾镇清河村,曾经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姑娘急着往外嫁,小伙子想到外村“倒插门”。而如今的清河村已在悄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横山县的规模设施农业大村。随处可见的大棚蔬菜、初具规模的绿色养殖场、和百姓忙忙碌碌的身影,充分展现了全村人学技术、比观念、谋发展的良好势头。而这一切,是因为清河村有一个好书记—白生斌。

  “现在县城里吃的蔬菜90%都是由我们供应,遇到天阴下雨,我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催着让赶紧送菜的电话。”在清河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白生斌指着今年试种的秋葵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新品种,现在每斤市场价可卖到20元,行情还不错,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富民强村必须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1996年,白生斌被乡亲们选为村支书,当时他就承诺:“我一定要给乡亲们干成几件实事。”经过十几天的入户走访,他理清了工作思路,决定先要给村里通水、通电和通路。随后的日子里,他带领村民修路、架电;利用村里地下水位浅、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动员群众舍饲养羊、造林种草。

  白生斌认为光靠种玉米无法解决清河村的致富问题,村子要致富,必须靠发展主导产业来支撑。为此,他先后10次召开村民代表会、4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共同商讨,最终决定以舍饲养羊、温棚养猪作为致富的突破口。于是,他带领村民按照“四位一体”的农业模式,温棚猪舍下配套建设沼气池,沼气供农户做饭,沼渣沼液用于玉米蔬菜的肥料,全村温棚养猪在行情最好的时候收入突破70万元。全村人均养殖收入7500元,占到人均收入的70%以上。到2010年底全村人工造林种草1.15万亩,羊子存栏增加9000只以上。

  2011年初,横山县清河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白生斌当选合作社负责人。他贷款买了一辆面包车,并雇用专职司机前往市场送菜。仅仅一年时间,村里每棚蔬菜的收入就达到了2.5万元。清河村由2010年人均收入不足8000元突破到现在人均收入2.4万元,蔬菜大棚种植让清河村村民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截至去年底,塔湾镇修建蔬菜大棚800多棚,仅清河村就有280棚。全村年经济收入300至4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4万元。

  在白生斌的带领下,村里的乡亲们开上了小汽车,住进了小洋房,村党支部也连续三年被市县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等称号。现在再没人愿意离开清河村了,反而更加留恋这片土地,对于带领大伙走上致富之路的白生斌,村民们满怀感恩之情。

  拔掉穷根奔小康 打造横山第一村

  7月1日,记者走进横山县赵石畔镇杜羊圈村,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远望着层层叠起的梯田、阡陌交错的菜地和穿梭如丝的环村公路,仿佛置身于一幅绵延的山水画卷之中。村头大片的玉米地里,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不禁让记者驻足。村民周绿兴笑呵呵地说:“现如今地平了,路通了,绿化面积也大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更好了,多亏了党的政策好,我们是赶上好时代了!”

  杜羊圈村地处横山县城西南部、芦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总面积30.75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沙地,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8户1678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杜羊圈村的百姓们并没有听天由命。50年代,村两委班子就曾带领全村百姓征山治水、治沙造林,努力改变落后面貌,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亮丽旗帜。

  2014年,村两委班子借助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定规立矩、建章立制入手,扎实抓好党支部班子建设,积极指导村委会、监委会班子建设,顺利启动“五年产业发展规划”,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现在的杜羊圈村,地整平了,路畅通了,群众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结合杜羊圈村区域地理、资源禀赋等自身实际条件,村委会审时度势,科学制定了《杜羊圈村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本村资源和区位优势,总投资24198.8万元,建设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羊子养殖基地建设工程、林草基地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移民搬迁工程、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和生态休闲工程。

  此外,驻村包扶干部还按季节邀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指导群众生产,宣传舍饲养羊知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扶贫贷款,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和养殖专业户;用村民马家英的话说,“上级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党支部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养羊、种地成本低了,收入高了,生活稳定了,再也不用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了。”

  几年来,杜羊圈村重点实施土地整改,流域治理等项目,共改造土地4000多亩,全村人均土地2.5亩。目前,全村种植人工牧草近万亩,建成养羊场1个,发展养羊合作社3个,新增适度规模养殖示范户96户,羊子年饲养量突破4万只,其中存栏2.1万只左右,农民户均养羊年收入约5万元,人均年收入约1.2万元,养羊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成为了全县闻名的养羊大村。

  “我们要让老百姓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要让村里人生活得更好。”村党支部书记周玉明说。现如今,全村人均水浇地2亩,羊子存栏量达2.1万多只,90%以上的荒山荒沙得到绿化,人均纯收入达13100元,预计2015年年底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5000元,距离实现横山小康第一村的梦想仅有一步之遥。

  念“羊经” 说“羊话” 发“羊财”

  在横山县城西4公里的山上有个马家梁新农村。过去,这里自然条件极差,村民生活条件极苦。现如今,这里有饲料加工厂、综合服务楼、文化站、陕北白绒山羊省级科技示范专家大院,错落有致的别墅,随处可见的标准化养殖基地令人赞叹不已。村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新景象。

  老党员马登亚乐呵呵的告诉记者,自己家的小洋楼仅修建和装修两项就花了70多万元。这几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过上了比城里人还舒坦的小康生活。羊舍里,党员马如义正在忙活着,这位养羊的土专家,养着100多只羊,每年仅卖种羊的收入就有10万元。马如义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后告诉记者,“虽然累了点,但是收入也相当可观。如今,我住楼房,开小车,生活过的很舒服、很自在。”村支书杨文强介绍,马如义不光自己致富,也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马家梁村的舍饲养羊已形成规模化,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白绒山羊。全村有白绒山羊10000多只,其中养殖小区建成36处标准化养殖基地,有羊子6000余只。220个养羊户共计1030人,人均拥有白绒山羊10只左右,年出栏近10000只,其中出栏种羊8000多只,养羊总产值达1980.13万元,农民养羊收入占总收入的92.5℅,全村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现在该村已成为陕北白绒山羊的示范园,被国家绒毛用羊生产技术体系命名为“绒山羊养殖科技示范基地”。

  近年来,马家梁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念“羊经”、说“羊话”,让村民们发了“羊财”。为了改造村里农田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修建通村水泥路21.6公里;2009年至2011年,为村民打机井6眼,建人饮抽水站4处,彻底解决了村上人畜饮水的大难题;2010至2012年,累计改造农田380亩,其中改造抬高、高场自然村盐碱地80多亩,平整了石墩墙自然村的高速公路边农田150多亩,在黑水沟建农田灌溉抽水站1处;为杨家湾自然村上沙畔平整农田150多亩,新建大型高抽站1处,衬砌灌溉渠道1100多米。

  “抓党建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不称职。”三年来,横山县委、县政府从严从实抓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全县党员干部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抓教育,转作风”为切入点,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形成了“安心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的良好工作作风,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基层党建工作不仅抓出了成绩,还抓出了实效。在全县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横山县毅然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