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了几十年地,想都没想过还能用飞机喷洒农药了。真是大开眼界,科学技术真是个好东西!”这是在今年榆阳区首届马铃薯赏花节上,一位老农民在参观过飞机航化作业后发出的感慨。老农的话,折射出在榆阳区这片土地上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巨大转变。
过去的陕北,土地贫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多耕而低产,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而现在,科学技术给榆阳农业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飞机作业代替人工作业,农民坐在家里用手机遥控大棚,沙地里产出了优质高产的红枣,机械播种用上了卫星定位,本地产的南方时令鲜果进入了普通家庭……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榆阳区着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体系,构建“玉米高产创建工程、马铃薯产业提升工程、小杂粮名区创建工程和大漠果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四大工程。榆阳区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
飞机作业:增产增效增规模,省时省力省化肥
精准航化作业,指的是利用农用航空植保飞行器,对农作物进行探视观察、叶面施肥、喷洒农药等航化作业。位于榆阳区马合镇麻生圐圙村的榆林市明杰现代农业园区就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精准航化作业。
今年7月16日,在明杰现代农业园区内,一辆农用直升机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完成了6500亩马铃薯的喷药作业。
明杰农业开发公司的负责人罗小虎介绍,利用飞机喷洒农药最大的好处是:施药精准,还能做到“三增三减”,即增规模、增效益、增产量和减农药、减化肥、减劳动力。
如何做到“精准施药”的呢?罗小虎解释:“用一般的喷雾器喷农药,只能喷洒到叶子的正面,而利用无人机洒农药,飞行时的冲击力使得叶面翻转,刚好能让农药均匀喷洒到叶子的正反两面,提高了喷洒效率。无人机探视一圈,工人坐在办公室就可以看清是具体哪一块的作物患病,然后精准地对患病区洒药,避免了过度用药和浪费。利用飞机喷洒农药,仅仅是以往用药量的二十分之一。”
航化作业在增规模、增产量、减少劳动力方面显现的效果更是明显。罗小虎说:“工人利用手动喷雾器洒药,每人每小时作业1亩左右,而机动喷雾器每小时作业3—5亩,担架式喷雾器每小时作业6亩,大型喷雾器每小时作业80亩,而飞机航化作业每小时可达1600亩!”
该公司共引进了8架农用飞机,其中,3架直升机专门负责杀虫,3架三角翼专门负责施肥,另外还有2架无人机专门负责巡视、检查。仅小型无人机巡视检查一圈的工作量,至少需要30个农民花一天的时间来完成;而一架直升机至少可以抵300个劳动力。罗小虎介绍,这些飞机不仅可以满足自己公司的需要,还可以协助周边的农场作业,今年8月该公司的两架直升机就被“邀请”到内蒙古的大型农场去洒药了。
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在实地观看了飞机喷洒农药后说:“推广航空植保精准航化有助于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减’计划,应在榆阳区种植面积达1500亩的田地上全面推广,尽快实现农业的‘统防统治’,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在利用农用飞机作业之余还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助力大美榆阳的发展,可谓两全其美。”
全程机械化:种田更轻松更高效
在明杰现代农业园区,记者不只见到了农用飞机,还有德国分离式精选割块机、GPS导航播种拖拉机、指针式喷灌及德国进口多行式全自动收割机等一全套先进设备。罗小虎说:“我们使用的机械基本上都是国内最先进的,我们的马铃薯从种子切块到最后的收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
种薯进入德国分离式精选割块机切块、消毒—进入拌种消毒机—装入播种机—装上GPS导航播种拖拉机—植保飞机洒农药—指针式喷灌机洒药—成熟后用德国多行式收割机收割—进入分选机—进入传送带—直接传送到运输车上运往各地或送入冷库。
先进的机械化使得规模化种植得以实现,劳动力也大大减少。据介绍,今年明杰现代农业园区仅仅54名员工就能种植3.2万亩地,人均种植面积近600亩。
在榆阳区,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的农业企业不止明杰一家,距离不远的陕西大地种业公司的大田生产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在大地种业公司的大田里,副总经理苗志栓介绍:“我们公司在大田生产上实现了工厂化管理,大喷灌圈的2万多亩地,从播种前的整地、施肥、耕地,到播种、灌水、洒药、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先进机械的优势显而易见,苗志栓举例说:“在实际运作中,指针式喷灌机正常情况下48小时就可以灌溉800亩地,它解决了大型农场的灌溉问题,实现了农业工厂化生产。GPS无人驾驶拖拉机不仅解决人力问题,也使得播种相当整齐,播种距离相当精确,对以后的每一次机械作业都很有好处。因为整齐有利于打药、中耕、培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015年该公司又投资90多万元引进了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这又成为了一个全市最先进的机器。苗志栓介绍:“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追底肥一次性完成,一次性种12行,一天作业面积达600亩。它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工省时,原来一亩地得90元费用,用这个机器30元就够了。今年使用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2000多亩地的播种只用了5天就结束,往年得半个多月。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二,成本节约了三分之二。”
新品种:马铃薯玉米良种繁育省内一流
大地种业最牛的不仅是它的机械化种植,还有他们的良种繁育。据了解,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是集农作物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该公司在马铃薯、玉米良种繁育的规模、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是陕西省一流的。苗志栓介绍:“我们的马铃薯繁育从组培楼、网棚到原种繁育田都是目前陕西省面积最大的。我们在9000多平方米的组培楼里,与榆林市农科院搞了院企合作基地,采用的仪器设备、技术都是比较先进的。从组培苗到原原种薯,再到原种薯,形成了三级繁育体系。”
据悉,该公司拥有自主产权和独自开发的玉米新品种有榆单9号、榆单88、榆单13、陕单609、陕单606、高玉818、榆玉4号、户农101等;生产销售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原种和一级种薯主要品种有紫花白、夏波蒂、早大白、费乌瑞它、布尔班克、冀张薯8号、青薯9号、庄薯3号、克新18等。
近三年来,榆阳区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百村万户一亩田”工程,实现了马铃薯品种三年彻底更换一次,并探索和总结出夏马铃薯“双万”栽培模式,促进全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目前,榆阳区以南部山区黄土沟壑区和北部草滩区为主,建立了25万亩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这其中超过一半的马铃薯良种来自大地种业。
远程遥控:农民坐在家里遥控操作
近日,在榆阳区鱼河镇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该镇纪检书记、鱼河镇果蔬菜专家大院首席专家朱序生,用电脑上的实时监控系统查看着4公里以外南沙村设施蔬菜示范棚里的情况。
通过显示器画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光线充足与否等,还有大棚里正在走动的人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朱序生还拿起手机对记者说:“我还能用手机远程控制大棚卷帘。”说着他便用手机登录了远程控制系统,边操作边介绍:“你看,我按1,卷帘就自动放下来了,按2,它又卷起来了,按3,卷帘就停住不动了。只要是在手机网络覆盖的地方,都能用手机控制卷帘。农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收、放卷帘,少走一来一回的路程,能给农民节省两个小时的时间。”
鱼河镇南沙村位于榆林城南39公里处,现有日光温室275座,以种植瓜菜为主。2012年,南沙村被列为陕西省设施蔬菜标准园、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建设示范村,2015年又被国家农业部和科技部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它是榆阳区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最集中的示范村。
榆阳区农业局与南沙村合作成立了绿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设了两座设施蔬菜试验示范棚。可以说,榆阳区的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许多都是先在这里试验成功,然后再向全区推广开来。远程遥控系统是2015年试验的新项目,目前已经试验成功。
榆阳区园艺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任树宝说:“这两个棚起到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的作用。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他还逐一介绍了其他示范棚内的科技示范项目,膜下暗灌,是让水灌入膜下,使水汽不容易蒸发,降低棚内湿度,从而降低植物的患病率;滴灌,农药和肥料通过滴灌管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提高吸收利用率;黄、蓝粘虫板,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吸引并粘住昆虫,实现物理防虫,避免了过多使用农药杀虫;补光灯、增温灯,利用特殊灯管,在阴雨天和冬天光线不足的时候补充类似太阳光的光线,让植物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目前,除了遥控控制卷帘系统,示范棚内其他设备已经全部在榆阳区推广。
朱序生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计划将示范棚内的滴灌、暗灌等设备全部安装遥控控制系统。最终实现除必须的手工作业外,其他设备全部都能远程遥控。
企校联手:沙地红枣市场看好
今年,榆林市出现红枣丰产滞销的现象,但榆阳区鱼河镇金沙湾所产的沙地红枣,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还卖出了非常好的价钱。
榆阳区鱼河金沙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弓俊武说:“今年我们共产了7000多斤沙地红枣,早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就全卖光了。大多数是通过上门采摘的方式零售了,还有少部分是被西安、咸阳的客商订走了。一斤30元,2斤礼盒装的50元,5斤礼盒装的150元。”
为何有些地方的红枣1块钱1斤,而金沙湾红枣却卖出了30元1斤的价钱?这主要是因为金沙湾是沙地大棚枣,提前一个多月就上市了。早在8月份,金沙湾大棚枣就已经成熟上市,等到佳县、清涧等地的红枣上市时,金沙湾红枣就已经卖光了。
据了解,金沙湾沙地红枣是由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和陕西汉唐环保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沙地红枣优质丰产园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共种植250亩沙地红枣,其中大棚红枣10棚200亩、露天沙地红枣50亩。今年是大棚红枣挂果的第一年,产量、口感、市场走俏程度都令人满意。
负责实施该项目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有林说:“榆林沙地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沙地红枣含糖量高,口感好。在陕北来说,沙地枣比山地枣有更多优势,产量、品质、抗性都比山地枣更好。”张有林项目研究组对横山双城和清涧的同品种、同成熟度的红枣做比对证明,沙地红枣含糖量能达到26%至27%,比山地枣高出3至5个百分点,裂果率减少43%,沙地枣平均亩产鲜枣可达1吨以上;抗性方面,沙地干旱,沙地枣天生抗性优于山地枣,再加上利用滴灌技术,沙地枣基本没有什么病虫害。张有林认为,沙地枣除了具有口感好、产量高、抗性高等优点,因其嫁接时利用了酸枣繁茂的根系系统,因此还有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另外沙地较平坦,更有利于机械作业。
今年10月份,该项目通过了榆林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评议。委员会全体专家一致同意该成果通过评议,并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建议继续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新型温室+嫁接:科技让本地人吃上南方时鲜
金沙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处榆林城南25公里,鱼河镇西3公里处。合作社成立后,充分运用各项农业新科技,为本地群众提供了新鲜的水果,成为远近闻名的时令水果基地。
在榆林,多年来,老百姓餐桌上的水果不外乎苹果、桃子、红枣、鸭梨等几样北方水果,要吃到本地其他品种的新鲜水果很难。而南方水果因长途运输,到了榆林后已不是最新鲜的水果。
2012年,金沙湾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理事长弓俊武大胆创新,组织理事会成员远赴山东、宁夏、山西等地实地考察,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将流转的700多亩荒地科学利用,采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措施,累计投资1300多万元打造金沙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何让本地人吃到最新鲜的南方时令水果,成为弓俊武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经过调查后,选择葡萄、红枣、蓝莓、油桃、樱桃等特色水果。”为了实现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合作社还引进了许多农业新技术。和传统的日光温棚不同,这里的温棚分为阴棚和阳棚,在葡萄棚里,阳棚里的葡萄生长速度快,5月至7月即可全部上市。这个时间段过后,阴棚里的葡萄正好成熟上市,再过两个月,等阴棚里的葡萄卖完,大田葡萄也就陆续上市。弓俊武告诉记者:“采用阴阳型日光温室,可以巧打时间差,实现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
“金沙湾的产品从来不用拿出去销售,都是客人慕名前来采摘。”弓俊武自豪地说。
去年以来,金沙湾各种水果陆续挂果,推出了采摘销售的模式。“我们这里的红提,都是施农家肥,从不打农药,随手摘了就能吃。”弓俊武介绍道,从今年6月5日红提上市起,市区很多市民都驱车来到金沙湾,一家老小享受实地采摘的乐趣,品尝自己摘下的新鲜果实。“采摘时管饱吃,吃完后再采摘的果实称斤算价,绝对保质保量。”
“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没想到在咱们榆林都能吃到随手采摘的南方水果。”市民黄源竖起大拇指说,“金沙湾真不错,我带着家人来这里采摘,既吃到了新鲜的水果,又让孩子了解了种植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今年,金沙湾又运用了“嫩枝嫁接老枝”这一新技术,实现葡萄当年嫁接,当年挂果,使用该技术的,有红提、香妃、早黑宝等品种。这种技术,资料上有记载,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这样做。这种做法资金花费并不大,但是耗时间,需要将老枝结的果实采摘之后,在明芽分化时,选择嫁接地。这种试验种植的成功,就意味着能掌握市场价格主动权。
在弓俊武的理念中,要想把金沙湾发展好,就要从设施、技术、管理几方面提高。他说:“我就是想让老百姓吃上健康、放心、新鲜的水果,所以这里的水果从不打农药、催熟剂。下一步,我们会将金沙湾打造成榆阳区首个集旅游观光、实地采摘、休闲娱乐、青少年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现代特色时令性水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