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横山县破解“稻田撂荒”

发布时间:2016-07-06 11:14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765
【字体: 打印

   

绿油油的水稻、肥硕的螃蟹、整齐划一的水田,这一切都很难让人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横山县作为陕北水稻生产第一大县,近年来却因水稻种植投入大、产值小,导致大量稻田撂荒,水稻种植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高峰时期的8万亩降至2011年的3000多亩。

为破解这一难题,横山县探索出了规范的土地流转政策,引导种粮大户创新流转模式,变承包土地为合作经营来带动农民发展,全县水稻种植三年攀升到了4万亩,实现了无定河撂荒稻田华丽转身。

万亩撂荒稻田倒逼“土地流转”

6月28日下午,种粮大户白永雷站在横山县白界镇柳沟村旁,看着长势良好的稻田笑眯眯地说:“今年的粮食应该能大丰收了,县上出台的政策既帮了村民,也让我们种粮大户更加有信心了。”

据了解,在实施土地流转前,横山县8万多亩稻田中,撂荒的就有7万多亩,最少时种植面积仅有3000多亩。

2012年,横山县农工部针对农地撂荒越发严重的现状,深入农村调研,研究得出结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就是土地流转,只要抓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就能有效解决农地撂荒问题,找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金钥匙”。
    “通过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才能更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土地的价值。”横山县农工部的一名负责人表示,从2013年起,横山把土地流转作为全县头号工程来推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定将无定河、芦河沿岸撂荒稻田作为土地流转试点。在取得实效后,2014年在全县铺开。

为此,横山县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建立台账,形成了县、镇、村三级管理机制。截至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3000多亩恢复到了今年的4万亩。

变承包土地为合作经营实现共赢

横山县土地流转模式,主要由企业或种粮大户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企业;村民统一签字与押印,委托村委会与种粮大户(企业)签订合同;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流转经营主体、流出农户进行资金补贴,同时进行政策和项目扶持。

土地流转实践中,横山县引导种粮大户将“土地承包”变成了“合作经营”,尽可能吸纳承包土地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受到农民欢迎。

种粮大户乔俊宏流转了1.3万亩土地,涉及3个乡镇13个村的1600多户农民。他不仅提供保证金作为农民的基本合作收入,还以产量为依据对农民按比例返还,同时每年收取一定数量的公益金,日后按成员所投入的土地面积、机械设备数量、入股资金进行返还。

在白界镇,种粮大户白永雷不仅流转了3100亩耕地,还从辽宁引进了稻田养蟹新模式。仅在2014年,他实施稻田养蟹1000亩,稻蟹产值高达356万元。

据横山县农工部初步统计,无定河、芦河沿岸流转土地每年平均每亩租金200元,而传统种植一亩地一年收入不足400元。土地流转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农忙不用回家,每年至少多打工3个月,按目前最低月工资2000元计算,一个劳动力一年至少增加收入1万元左右。

白界镇柳沟村的村民高先生说:“现在每个月能领3000元工资,流转一亩土地还能得到相当于50斤优质大米的流转费,我现在也算一个‘上班族’啦。”
  “十三五”末水稻面积达到8万亩

截至目前,横山县规范性流转土地7.6万亩,其中水稻种植4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

2016年,横山县对水稻种植奖补政策做了调整,只要连片种植水稻100亩及100亩以上的大户每年每亩奖补150元。并把水稻种植列入农业保险范围之内,解除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

同时,紧紧抓住“十三五”省上规划以横山县为主的无定河沿岸开发10万亩稻田的机遇,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把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与土地流转、水稻产业相结合,资金捆绑使用,项目集中实施。大力开发无定河、芦河沿岸撂荒稻田,确保“十三五”末横山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

并且认真总结土地流转经验,积极探索南部山区、北部风沙区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有效遏制其耕地撂荒,努力建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主体,大力发展南部山区、北部风沙区现代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