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紧紧围绕“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总体思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为目标,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基层老龄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养老服务新路子,有效满足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政府兜底+社会养老
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
“榆阳区是老龄人口大区,现有老年人口7.6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4%。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榆阳区老龄办主任郑世明告诉我们。
榆阳区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地方政府与地方民营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政府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居住地、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身体状况,不同需求的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满足各类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传统家庭养老”、“村办幸福院养老”、“市区助老服务中心服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居家养老信息中心服务”、“医养结合护理院”等公办、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元化养老服务机制。
“目前,榆阳区共建有公办敬老院10所;民办养老公寓1所;村办老年公寓2所;村办幸福院68个;城区助老服务中心1个,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所,失能老年护理院1所,满足了各类老人的养老需求。”榆阳区老龄办办公室张凡向我们介绍道。
榆阳区率先推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模式,把农村“五保”、城乡“三无”老人全部纳入财政兜底范围。2014年,榆阳区率先在全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5%以上乡镇和7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站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医养融合、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大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三级养老+村办幸福院
打造留守老人幸福家园
2012年7月,在金鸡滩镇金海南村成功试点创办全省农村留守老人敬老灶,深受老年人和社会的好评,“老伴年纪大了做不了饭,只能自己做,没味道又麻烦,自从有了老年幸福灶,我就带着老伴天天去那里吃,干净卫生又好吃。”清泉办新庄则村86岁的老人刘开润告诉我们。
据新庄则村老年幸福院炊事员刘生平介绍,“我们幸福院共有28位70岁以上的老人入住,一日两餐,老人们饭后可以在休息室里午睡,也可以去活动室打打麻将、聊聊天,或者用院子里的健身器材锻炼,每次茶余饭后,整个大院可热闹了。”
针对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五保老人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的问题,榆阳区创新推出村办幸福院养老服务模式。以清泉办事处三级养老服务模式与村办幸福院相结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清泉办事处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较多、居住分散的实际,对全部留守老人进行摸底建立信息档案,成立便民服务组,安排驻村干部为办事处服务信息员,制作便民服务卡,写上姓名、联系电话,发放到留守老人手中,便于联系;村干部为村级便民服务员,信息员定期深入村组,深入农户,了解低保老人,困难老人,留守老人情况,联合办事处医院为老人定期进行免费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信息员还对空巢留守老人实行“一对一”重点帮扶照顾,就近确定一名邻里为托付人,提供打扫卫生,代购物品,代交水电等服务,让留守老人享受贴心服务,这种办事处——村——托付人的三级养老服务模式,简便易行,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受到市委胡志强书记的高度肯定,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2014年,榆阳区24个乡镇办事处全面推开以村集体管理形式的幸福院,使用福利公益金等资金对村上的旧校舍等闲置房屋进行改造,聘用管理员和炊事员,上灶老人每天自付5元伙食费或以老人自己的粮食、蔬菜折价抵消,不足部分通过政府资助、村集体筹助、社会赞助等形式解决,解决了老人一日三餐质量问题,丰富了老年生活,成为留守老人颐养天年的温馨家园。
榆阳区于2014年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和经济上给予了幸福院建设和运营的基本保障,同时幸福院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上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受到了乡镇领导、村干部和老年人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全区幸福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创办幸福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2016年申报建设幸福院达56家,建设较快的鱼河峁镇达到15家,补浪河乡达到11家,孟家湾乡达到6家,大河塔镇达到9家,刘千河办事处达到7家,牛家梁镇达到7家,金鸡滩镇达到7家,余兴庆办事处达到6家,幸福院总数基本达到这些乡镇行政村的一半以上。截至目前,全区建成运营的农村幸福院68家,入院老人1379多位,正在建设46家,2017年新申报10家,全部建成达到124家,占到全区行政村的40%左右。仅有镇川、芹河、小壕兔3个镇暂未建成运营幸福院。
医疗卫生+养老服务
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新路子
在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我们见到84岁的老人张月娥,护理人员正在给她洗脸。“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有个头疼脑热的,三两分钟医生和护士就来了,看病方便,生活舒服得很。”张月娥老人爱说爱笑,还很健谈,一直在和护理人员聊天,“住这里既可以看病又可以养老,我没女儿,护理员小刘就像我的女儿一样照顾着我,我看着她特别亲。”
榆阳区老年护理院院长李源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看到很多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智、失能、半失能和孤独、空巢老人的困难处境,李源就想创办一所以“为世上父母尽孝,为天下儿女分忧”为宗旨,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老年护理院。
榆阳区采用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方式,于2015年6月,经榆阳区民政局、榆阳区老龄办批准,正式成立榆阳区老年护理院。目前,老年护理院已经成为榆林“尊老敬老爱老”民生工程的亮点,被市、区两级政府确定为榆林市首家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试点机构,2016年7月,被授予“全国爱心护理建设基地”称号。截至2017年4月,已接收入院老年人111人次。如今,榆阳区老年护理院已将“医”和“养”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探索出了榆阳养老新模式。
助老服务+智能终端
确保城区养老服务零距离
针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难以开展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等实际困难,榆阳区在2008年1月成立市区助老服务中心,为城区内居住的无儿无女、儿女长期在外、儿女残疾智障无照料能力、失独家庭及儿女都上了60岁的空巢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照料服务。目前,中心共有104名政府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服务147户,215位老人,这些服务人员每周上门服务三次,每次2小时,进行简单的照料服务,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既解决了他们儿女不在跟前的养老现实困难,也解决了他们的孤独寂寞,深受老人的欢迎。
常年受助老中心照顾的徐光德老人告诉我们,“我是八十五岁的老头子,助老服务中心为我服务多年了,她们这种勇于吃苦、热情细致的服务精神是一贯的,从来没有出现散漫以及时来时不来的现象。”
2013年经市、省老龄办上报全国老龄办批准,2014年正式启动建设榆阳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平台采取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建设经营。目前,平台软硬件建设已完成,19名政府公益性岗位人员已到位。服务信息中心是以现代化通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技术为依托,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政策咨询、紧急救助、居家养老、生活便民、主动关爱、走失定位、信息管理、街道社区管理、志愿者、社区活动九大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有效整合社会各种服务资源,面向区域内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及面向政府各级部门的队伍托管、养老机构服务监管、高龄老人护理申请、评估、审核、服务监管、组织社区活动等一整套的为老服务。平台于2016年1月中旬上线试运行,运行初期,面向榆阳区城区老年人提供政策法规等咨询类服务。6月份开通主动关爱、走失定位服务,后期将根据运行情况逐渐增加服务内容及项目,同时向周边乡镇辐射,实现区域内全覆盖。
平台服务人员向我们介绍道,“截至目前,共登记服务商家272家,涵盖家政保洁、水暖电维修、生活用品配送、理发、开锁、老年服装等服务内容,收集榆阳区城区老人档案信息12800份,建立榆阳区城区老人数据中心,新增话费补贴老人1098名,2016年11月底开通了政策咨询,紧急救助(代转120)、生活便民、信息管理、走失定位、主动关爱几大类服务,后期,其他服务将陆续开通。”
榆阳区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升级改版城区助老服务中心,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呼叫指挥中心根据老年人需求向加盟服务企业发出派工单,再由服务企业派出服务人员上门提供家政料理、特殊照顾、精神慰籍、采买选购、医疗保健、监控定位等11大类230多项全方位服务,实现了各类养老社会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等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