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7-04-27 11:20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913
【字体: 打印

     2017年,榆林市榆阳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坚定践行现代农业发展“榆阳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围绕追赶超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土地流转激活现代农业
  “一家人,几块田,大型机械作业难;地块小,地界大,种植管理费用大;不好旋,不好耙,为争地边去打架。”孟家湾乡武装部长王志和说,这就是对孟家湾乡过去耕地情况的形象概括。
  今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以来,孟家湾乡按照区上“整好一块地、建好一个社、养好两只‘技’、搭好一张网”的总体要求,立足乡情,全面整合细碎耕地,大力推进“一户一田”制改革,耕地细碎化整合整乡推进46%。
  “我家共18亩地,以前大大小小有20多块,耕种收割都很不方便。”今年60岁的三道河则村村民薛爱国告诉我们,“现在好了,搞了‘一户一田’以后,20多块零碎地变成了一整块,再也不用来回跑,过去十几天都干不完的农活现在3天就全做完了,省下来的人工费我还能再搞点副业。”
  据了解,三道河则村整合前共有地块1864块、2627亩。耕地整合后,全村新建耕地188亩,耕地改造1703亩,道路修整71160米,管道铺设540米,深挖排水渠13.7千米,采伐树木575棵,共投资126.7万元。目前,该村完成耕地整合面积2672亩,整合地块188块,整合面积率达100%。
  实践证明,“一户一田”的改革方向是对的,是增面积、降成本、添地力、提效益的好事。今年,该区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下一步,以孟家湾、岔河则、马合、小壕兔、小纪汗等为整乡推进示范点,力争按户计算的“一户一田”比例要达到45%左右,秋收后达到80%以上;其他乡镇也将提前谋划、抓紧推开。
  去年,榆阳区马合镇补兔村采取“泥地垫沙、沙地垫土”的办法改良土壤,流转土地经营权,把过去每户的几块地并成了一块地,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岔河则乡排则湾村重新组合互换并地,每户分到一块田,余下的差地留归村集体,再转包给种粮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突破口。
  今年,榆阳区将继续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将在上半年建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区乡村三级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化。坚持“自愿、协商、民主”和“二轮土地承包人口基数不变”原则,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一户一田”耕种。鼓励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奖补制度,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500万元,依据南北地域、面积大小科学制定奖补政策,重点扶持山区流转50亩以上、滩区流转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017年流转5万亩,年末全区实有流转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200亩以上30.6万亩(500亩以上20万亩)。
   特色种养促进农民增收
  4月22日,在古塔镇罗硷村,各家各户全部积极投身于玉米春耕中。村民罗旺山告诉我们,“去年在农技中心的劝说与支持下,抱着试验的态度种了30多亩榆单9号玉米地,结果收获颇丰。于是今年承包了110亩田地,全部种植玉米。另外,香谷地和去年相比也是增了三倍。农技人员每天与我们一起下田耕种,种地比我们农民还要上心。”据农技中心书记闫海燕介绍,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从2013年开始推广,最初2个示范点,共500亩。现已扩展到全区5个乡镇,19个示范点,共5480亩,目标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种植技术有保障,丰产增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今年,榆阳区将根据不同区域的种养特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北部滩区加快发展专用玉米,南部山区重点推广玉米旱作节水技术,川道区适度发展鲜食玉米。区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在北部草滩区建立2个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10个百亩核心攻关田,南部山区示范推广旱地全膜玉米3000亩、坝地玉米4.5万亩。
  “什么是特色?一方水土产一方作物,传统产业就是特色,资源优势就是特色,天然品质就是特色,业态创新就是特色!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传统产业,是经过市场和历史检验的特色产业,关键是要在稳定总产、改进品种、提高单产上下功夫。”榆林市榆阳区区委书记苗丰说。
  今年,该区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稳粮扩薯增菜优果”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逐年减少玉米、油料、低产杂粮等种植面积,扩大夏马铃薯、富硒农业、设施果菜等种植面积,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并重转变。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重点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小杂粮名区创建、大漠精品果菜四大富民工程。
  深入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2017年,榆阳区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北部草滩区千亩以上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稳定在10万亩,其中马铃薯绿色高产创建核心区3万亩,南部山区实施百村万户一亩田工程10000亩,川道区推广夏马铃薯3000亩。以建设享誉全国的小杂粮生产名区为目标,以旱作农业示范园为建设抓手,狠抓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引、育、繁、推等工作,2017年,区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在南部山区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5万亩,推广香谷5万亩、大明绿豆0.5万亩。立足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按照“扩面积、调结构、促融合、提质量、增效益”的思路,围绕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确定的精品旅游线路,以210国道沿线为主线,坚持露地和设施并重、蔬菜和水果齐抓、农业和旅游融合,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精心打造四大特色果菜产业带。做优做精特色产业,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开展富硒功能农业,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功能农业生产基地,鱼河镇大力发展富硒水稻,南部山区加快发展富硒谷子。2017年,富硒功能农业生产基地达到5000亩。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榆阳”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重点提高榆阳马铃薯、小杂粮、大漠果菜三大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力争培育一批冠名“榆阳”的全省知名品牌。
  加强畜牧业五大体系建设,改造提升20个规模养猪场,新建10个标准化养羊场和20个养羊示范村,羊子、生猪饲养量稳定在230万只和105万头以上。充分发挥本农家、山丰牧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顺应群众消费新理念,适度发展本地土猪、土鸡等特色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加快草产业发展,推广人工种草20万亩,扶持饲草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破解草畜矛盾。在稳定羊子、生猪产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牛、鸡以及驴、鹿、野猪等特色品种,更加注重发展天然品质的土猪、土鸡等原生态产品,更加注重发展有机绿色的稻田养蟹、食药两用(食用菌、黑枸杞、适生中草药)、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
  科技创新牵引农业发展
  春日的阳光,洒在鱼河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温暖而明媚。鱼河镇鱼河村“建平机械化家庭农场”里,种粮大户鱼建平正在忙着维修播种机,为今年的耕耘做好了准备。
  “家里的劳动力就只有我和儿子两人,光靠人力肯定顾不来600多亩地,必须要利用大型机械。”为了实现耕种机械化作业,鱼建平购买了价值30多万元的大型收割机、5万多元的脱粒机各一台,秸秆还田机、车床维修机、小四轮等小型农机共计20台,极大地减少了人力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中,收割机费用享受50%的国家政策补助。
  “他这个人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是头脑相当灵活。”鱼河镇副镇长刘登峰告诉我们,凭着认识不多的几个字,鱼建平仔细研读相关书籍,认真钻研农机知识,揣摩农用机械的内部结构,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四处请教。如今,他不但熟练掌握了各类农机的操作、维修方法,还研制出了小型的施肥机、播种机,并获得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各享受1000元的国家补贴。
  “有了各类农机,我不但让自己的水稻种植基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还可以在农忙时帮助其他的村民收割庄稼。”鱼建平笑着说道。
  过去的陕北,土地贫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多耕而低产,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而现在,农业机械化给榆阳农业带来一系列新变化:飞机作业代替人工作业,机械播种用上了卫星定位,农民坐家中用手机遥控大棚……农业机械化不断推动榆阳走上现代农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