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榆阳区赵家峁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致富纪实

发布时间:2017-07-04 11:11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773
【字体: 打印

    2014年脱贫的村民张春相,如今致富的劲头更足了。6月28日一早,初升的阳光刚刚洒向赵家峁,他就戴着一顶草帽,提着蓝色文件袋,迈着轻快的步子,赶往该村正在建设的旅游景区。张春相说:“我们村这几年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了,乡村旅游也火起来了。这不,我如今在景区工地上负责收料,很忙,一年下来收入也不错。”

  盛夏时节的陕北高原,天高云淡,水绿山青。榆阳区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红瓦白墙的崭新民居整齐划一,格外耀眼;民居一旁雅致的广场园林内,点缀着古色古香的亭台长廊,充满诗情画意;标准化温室大棚里,红的桃子、紫的葡萄,争相展现着各自诱人的果实;山沟里,拱桥湖水,碧波荡漾,游人们划着小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

  2013年以前,赵家峁还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当时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进城务工,全村大部分耕地闲置荒芜,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短短三年时间,赵家峁村就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瞅准特色产业,进行土地流转,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事业,集体资产超过千万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上了万,达到11200元。

  特色农业绽放新花

  来到赵家峁村,沿着水果采摘的指示牌行走,展现在眼前的是30多个现代化温棚。棚内的葡萄已近成熟,串串饱满,颗颗晶莹。村民李三娃头戴遮阳帽,手拿小剪刀,认真细致地修剪着多余的葡萄枝叶。“我们村上为帮助大家伙儿脱贫,修建起了大棚。我从2014年10月开始在这里打工,专门负责修剪、施肥、锄草,每个月能收入2400块钱。”

  赵家峁村位于榆林城南35公里处,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过去,该村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散居着20多户人家,留守在村内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

  大多数耕地闲置荒芜,农民经济收入80%来自外出务工,农业发展几近停滞,村里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稍微下点雨就没法走了。村民张春相感慨:“我们过去住的房子都是老旧窑洞,好多是塌墙烂院,窑洞里炕就占了一大半,炕既是客厅,也是餐桌。做饭靠烧柴,吃水也只能是地下水。那时候每家人就靠种地那点收成,基本就解决个温饱问题。”

  2013年6月,赵家峁村村民、榆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春平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当选当日,张春平就让村民选出13名代表组成议事小组,谋划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张春平说:“我最初的设想,就是个人先捐资,尽快开工修建温室大棚、养殖场区等项目,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村里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

  现实的困难接踵而来。建设设施果蔬基地、现代养殖区,修建新民居,需要集中连片的大面积土地。但当时村里耕地、林地分布零散,土地多半撂荒,经营权又在各家各户手上。经过多次讨论、开会,村上初步拿出以土地折股流转、动员外出创业能人和全体村民自筹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办法。

  “刚开始听说要收回各家农民土地的经营权,我们心里挺慌的,盘算着多少年来种地也习惯了,现在农民如果连地都没有了,我们吃什么?喝什么?”村民赵永亮说出当时的顾虑。

  “村民们都盼着建大棚、修养殖场区,但心里也犯嘀咕,村里根本没钱,起步资金从哪里来?合计了一夜,大伙决定以现金入股筹资作为启动资金。”村民赵德华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好多人外出搞工程、做生意挣了些钱,虽说自己富了,但心里也一直惦记着家乡。我带头入股后,好多走出家乡的企业家也纷纷响应。”为了让乡亲们放心,张春平郑重承诺:“凡是村民想现金入股的,没钱我给大伙担保贷款,挣了钱大家按股分红,赔了由我包底。”

  于是,全村以现金入股筹措432.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初步流转到960亩土地。当年10月推地整地、建设大棚,并成立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润园、丰景两个种养合作社。过去的“绺绺田”变成集中连片的大块地,土地面积大幅增加,价值也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如今,全村已建成以40亩设施果蔬、150亩葡萄、150亩山地苹果以及30亩酥梨为主的设施农业和时令水果采摘区,现代农业风生水起。村上还规划建设300亩葡萄酒加工基地,35亩现代养殖小区,可饲养羊子3000只。

  “赵家峁村民主、公开的议事管理体制,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了群众的首创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榆阳区余兴庄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秦刚如是评价。

  产权改革奠定基础

  57岁的张春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亲眼见证了新一轮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自己口袋里的钱变成“股金”,家里的人口、脚下的土地、居住的房屋、付出的劳力,全部变成“股权”,自己的身份也由农民转变成“股民”。

  2013年9月,榆阳区委书记苗丰深入赵家峁村实地调研后,决定将解决集体经济滞后、主导产业薄弱、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等问题,纳入到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工作之中去解决,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为全区农村改革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以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2014年10月,赵家峁村被确定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9个试点村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传统村落试点。

  “在村民大会上,听说村里被确定为试点地区,要大力发展村上集体经济,我们听了都很激动,感觉这穷日子终于有个盼头了。”村民闫世翠兴奋地说。

  顺利核定了5300亩土地后,村上本着“宜宽则宽”的原则,参照户口、土地、政策、风俗、贡献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并给大伙留足半年时间准备,将2015年10月1日定成基准日,基准日之前核定的人口既是村民也是股民,基准日之后的新增人口只是村民,不享受合作社分红,只能通过继承和转让获得利益。

  “接下来的股权设置与村民利益息息相关,村上足足研究了半年多才最终确定。”这期间,该村的驻村干部、余兴庄办事处司法所所长叶武利也忙着为村民们做好协调与服务的工作,“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绝不能让群众吃亏。村上最终通过大幅降低返乡能人资金股股比,提高普通村民土地股股比,并定下原则:人口股和土地股合起来不低于60%。”

  “我入了3万元的现金股,再加上人口股、土地股、旧房产股、劳动贡献股,折算下来一共有1602股,在村里算是中上水平。”张春相热心地介绍,“咱现在是股民了,自然也要为全村集体经济发展出力。2016年,村上准备给大家分红,但是同时讨论了全村准备发展乡村旅游,后来就没有分红,用这些钱继续投资打造旅游文化景区,我们都同意了。”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赵家峁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步入正轨。该村将所有经营性资产以及土地、林木、旧房屋等资源性资产和自筹资金一并列入产权改革范围,其中村民承包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折价进入总股权,保障了所有村民的权益,也更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2016年1月,村集体积累的资金达1310万元,共计流转土地5300亩,投资900多万元的旅游景区开始上马建设。

  乡村旅游喜结硕果

  丛林穿越,体验刺激的同时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空中滑索,享受速度与激情的高空穿越;天然滑沙场,是家长同孩子们亲子共玩的好地方;木制拱桥上,三五游客凭栏远眺;清凉的河水中,人们乘着小船或赏景或散心;农家体验,有走出家乡的陕北人永远难忘的家乡味道;村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是让游客流连忘返的美好景致……

  6月28日,赵家峁村风景区迎来了不少城里的游客。一池碧水旁,一棵百年老树长得郁郁葱葱,它一直矗立在这里,守候着这个村庄,也见证了村里的变化。53岁的高增霞抚摸着老树的树干,欣赏着眼前的乡村美景。她说:“过去,我家住在马响水村,离赵家峁村很近,我经常会来这个村子。后来我们全家搬到城里居住,印象中家乡一直是贫困落后的样子。近几年听说赵家峁村发展得很好,今天带着一家老小专门回来看看,发现村里变化真是大,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变好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且村上还发展了水果采摘和乡村旅游。”

  榆林市民惠佚星带着家人体验了一次丛林穿越。他绑好安全带后,两手拉住绳索,小心翼翼地在摇摇晃晃的木板上往前走,每走过一处障碍,他都会舒一口气。“平时总觉得榆林没什么好玩的,这次来到赵家峁,感觉很不一样。丛林穿越真是冒险刺激,玩得心跳。我和朋友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成功穿越后,成功感和自信心爆棚!”

  2016年7月,“一山一水一片绿,宜居宜业宜旅游”的美丽乡村初步形成。赵家峁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老家记忆、难忘乡愁”为主题,开发了多种乡村旅游项目。如今每逢节假日,驱车前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4月15日至6月底,旅游收入已达100万元。

  “现在好多人都知道我们村成了旅游景点,周末节假日都从城里开车来休闲度假。”村民赵永红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我过去在外务工,现在回村在景区打工,每天挣一百元,还管两顿饭,我也能顺便照顾老父亲,还不误自己种地。”

  如今的赵家峁村,农民按股分红,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壮大,农民也由村民转变为股民和产业工人,在外打工的200多名农民(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0%)也返回村上就业创业,有的开农家乐,有的搞农产品初加工,还有的在农业园区或旅游公司打工。2016年,全村村民在园区、旅游区务工率超过80%,工资性收入180多万元,户均3万多元。

  2013年,赵家峁村启动国家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移民搬迁项目,全村修建112套美丽农居。村民新居里,赵永张高兴地说:“上下两层一共144平方米,我自己才掏了5万块,家电家具我也置办齐全了。住宅区里还有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老年活动中心,特别方便,现在这住房条件都赶上城里人了,欢迎大家来我们赵家峁旅游做客啊!”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挥着重大推动作用。4年来,赵家峁村的贫困户占比从90%减少到3%,贫困人口占比从81.7%下降到2.4%,村民可支配收入比3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200元。

  村支书张春平说:“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通过我村的实践看,这种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持股就业脱贫不但是快速的,而且是长久的,‘治标’又‘治本’,真正使贫困人口分享到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