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定边蒋登科:规模化养牛带动家乡产业扶贫

发布时间:2017-09-08 14:56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992
【字体: 打印

    

今年8月23日这天,对于定边县砖井镇候场村贫困户赵银俊和蒋万山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中午,我们来到养牛场,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将2头怀有牛犊的母牛拉回到家里喂养,两头共1100公斤呢,拉了好几个小时。”贫困户赵银俊笑着说道。在同一天,贫困户蒋万山将5头怀有牛犊的母牛拉回到了自家牛棚。

   

来到赵银俊家里,走进牛棚,笔者见到一头小牛犊正在吃奶。据赵银俊介绍,把母牛拉回来的一周后,其中一头就产下了牛犊。当时和公司签订合同,以每公斤27元的价格,钱只需要先出总价值的20%,他出了5940元,公司将在牛犊成长的六个月后,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购回。“现在每天早晨六点、下午六点,各喂一次牛,生活忙碌起来有了盼头,母牛产下牛犊,全家人都特别高兴,想着有收入了。”赵银俊说。

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家乡人蒋登科。

今年46岁的蒋登科是定边县砖井镇候场村人,七岁时,父亲因病离世,十四岁时,母亲也因病离开了他,随后他来到了姑父家生活,一边还看病。十五岁,他离开姑父家出去打工,一开始过着朝不保夕、极接近流浪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学习修摩托车,凭着爱钻研的性子,靠着自学掌握了修理技能,十九岁,他回到家乡,自己开了一家机械修理厂。从小爱钻研、做事有磨劲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花了整整一晚上,帮助一位师傅修理好了车,随后这位师傅给他介绍了生意,慢慢的机械修理厂做大了,收入多了,生活富裕了。

他从小生活特别艰苦,在外奔波多年,随着自己的日子富裕起来,他看到乡亲们依然靠种地生计,想着如果给他们四五千块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变“输血”为“造血”,于是,他心里开始计划,尽自己所能,想一切办法,通过发展规模性产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他开始在村上建牛场,2015年2月,他买进130头基础母牛,五个月后,又买了西蒙塔尔和夏洛莱两个品种的牛38头,随着一步步发展,目前牛场共有400余头牛。2016年3月,成立了定边县甜水艳兴肉牛养种植有限公司。蒋登科介绍说:“牛每天吃的紫花苜蓿、甘草、玉米等,都是通过揉丝机弄碎让牛吃,精细化喂养,保证牛肉的品质,公司还派专人出去学习养牛技术,还常年雇佣一位老兽医给牛检查”。通过两年多的发展,牛场初具规模,他认为,牛场规模和养牛技术等条件都成熟了,可以向农户发展了。他和村干部来到贫困户家,说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他们的赞同和支持,纷纷去牛场将母牛牵回家喂养,并和公司签订养殖合同。

蒋登科告诉笔者,目前牛场已投资一千万了,还没有收入。他计划采用 “公司+农户”发展模式,让整个村子都来养牛,初步计划,利用两三年的时间,发展周边养牛数量达到三千头,养殖规模发展壮大,打造“特色牛肉”、纯绿色食品,创造村子人自己的“秦川牛肉”品牌,品牌带来更多的效益,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从2012年开始,蒋总每到春节,都会拿出四五万元,买好米面油、炉馍、麻花等物品,去看望村上60岁以上老人和那些病残的人,”公司总经理石耀峰说,“村上的人都很信任他,推广养牛产业,农户资金投入少,劳动积极性都很高,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实现预期目标”。

“肉牛养殖产业项目的实施是候场村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了有效路径”。该村“第一书记”闫靖宇说。

达则接济天下,这是蒋登科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建牛场发展规模养殖,产业扶贫长远发展,带动乡亲们走上致富的路子,我们看到一个养牛的村子正逐步发展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