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榆林直购电交易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15-07-31 10:13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172
【字体: 打印

    近两年,榆林载能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载能产品市场需求减弱,榆林载能企业有三分之一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对他们而言,降低占成本六七成之多的电价,几乎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正因如此,起步于去年末的陕西直购电试点,让这些载能企业似乎看到了久旱之后的甘霖。然而,目前偏少的试点规模、较小的降价幅度,让多数载能企业直呼“不解渴”。

  直购电,这一载能企业的“降压药”,要充分发挥“药效”,尚待时日。

  1/3停产半停产,载能企业盼低电价

  “2011年,每吨电石能卖到3500元左右。后来,市场价格不断下滑,去年每吨跌到2720元,今年上半年更糟,才卖2240元,又跌了近500元。”7月10日,陕西北元集团锦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树才无奈地说。

  锦源化工是一家可年生产50万吨电石的载能企业,主要为北元集团年产量达110万吨的聚氯乙烯生产线提供原料保障。低迷的市场行情,使该公司今年1至5月份累计亏损达600万元。

  “生产电石的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电,每年我们要用18亿到20亿度电,光电费就七八亿元,占企业总成本的67%。如果电价能降低一些,对减轻企业负担大有好处。”刘树才说。

  日子不好过的不仅仅是锦源化工一家。

  “榆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共有载能企业130多家。近两年整体经济形势不好,载能工业产品市场价平均下降了30%左右,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白海洋告诉记者。他说,虽然载能工业经济总量只占榆林全市工业的1%左右,但它是榆林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载能工业,循环经济链条就会断裂,将对全市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载能企业产品成本的六七成是电费。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只有电费等成本同步下降,企业才有生存的空间。”白海洋说。

  事实上,早在2013年,省决咨委副主任吴登昌在榆林座谈时就曾明确指出:“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载能工业企业众多,耗电量占产品成本比重大,电价决定了载能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榆林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产能难以释放,电厂普遍存在“窝电”现象

  与载能企业面临的电价压力形成对比,榆林的发电企业却存在普遍的“窝电”现象。

  据了解,榆林发电企业以煤电为主,在煤炭价格暴涨的前些年,榆林电厂没有不亏损的。之后,随着煤炭价格的一路走低,榆林市的府谷清水川电厂、神华神东电力郭家湾电厂和陕西华电榆横电厂等几大电厂普遍获益。其中,陕西华电榆横发电厂今年预计利润将过亿元。

  不过,发电企业也有自己的烦恼。

  “我们厂共有两个660兆瓦的发电机组,如果满负荷运转,每年可发电115亿度。可实际情况是,每个月只有十来天是两个机组同时运行,其余时间都是单机运行,今年预计共发电约55亿度,还不到可发电能力的一半。”榆横电厂厂长李焱说。

  据他介绍,一年8760小时,火电行业的利润平衡点平均为4000小时左右,去年榆横电厂共发电4800小时左右,今年预计发电时间缩短为4100到4300小时。“我们有自己的煤矿,煤电一体,所以成本相对比较低,抗风险能力强。但电厂总投资45亿元,现在发电时间减少了,利润降低了,收回成本的时间自然就延长了。”李焱说。

  “省上每年都会给各发电企业制定基础电量计划,超出计划部分不予收购,所以‘窝电’现象在榆林各大电厂普遍存在。”白海洋说,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榆林每年都要从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购买50多亿度电用于自身建设。这些外购电虽然比我省平均电价低,但比榆林几大电厂发电价格都要高。

  “榆林电力市场目前完全可以实现供求平衡。如果能切断外购电力市场,用榆林自有电厂代替,就能极大地释放电厂产能。”白海洋说。

  每度电降5分钱,直购电试点缓解用电矛盾

  在载能企业对低电价的翘首企盼中,直购电交易模式在榆林逐步开花结果。

  所谓直购电交易,是指电厂和终端用户之间直接交易,电网只收取特定的输配电费的电力交易方式,从而打破现有电网企业独家买卖电力的格局,减少电力交易中间成本。

  事实上,早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李金柱就曾建议,进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购电试点,降低大用户用电成本,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榆林市在省内率先组织实施了榆林滨化绿能公司和银河电厂的电力直接交易。“按照当时达成的协议,每度电降价3分钱。测算下来,银河电厂因产能释放每年可增加效益1700万元,而滨化绿能可节省成本2300万元。”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榆林的直购电试点,为全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同年7月,《陕西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暂行办法》发布,用电电压等级35千伏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和10千伏及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可与陕西电网、拥有单机容量不小于30万千瓦的火电企业进行直接交易,上网电价由双方自主协商确定。2个月后,《陕西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出台,进一步明晰了开展直购电交易的相关条件、方式和准则。

  资料显示,去年11、12月间,全省共有12家用电企业与6家发电厂完成了自主协商,签订协议成交电量3.7亿千瓦时。在这18家参与直接交易的企业中,榆林市共有4家,分别为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榆横发电厂、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据测算,实施电力直接交易后,发电企业月均多发电量5800万千瓦时,增加经济效益1800万元,同时用电企业月均降低成本180万元。

  今年上半年,陕西直购电试点加速推进。省发改委将全省15家发电企业和39家电力用户纳入直接交易试点单位。其中,榆林市共有9家企业入选。与去年相比,新增加的企业有郭家湾电厂、榆林滨化绿能有限公司、陕西众源绿能天然气有限公司、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北元集团锦源化工有限公司。本次交易开展时段为1月1日至6月30日,交易电量规模合计15亿千瓦时。

  在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的两次直购电试点中,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都名列其中。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说:“省上给我们公司最终批复的直接交易规模为每月1200万度电,约占公司实际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去年每度电能省3分钱,今年能省5分钱。这样一来,相当于今年前半年给公司增加了360多万元的收入。”

  榆横电厂厂长李焱也告诉记者,两次试点,该厂的直接交易电量都占到全省的15%左右。降价表面看似对电厂利益有损,但实际上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他说:“电价降了,有利于载能企业的更好发展。载能企业发展了,就会用更多的电,反过来又会促进电厂产能的释放,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试点规模小,直购电普惠尚需时日

  “榆林这两年在帮助企业减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省上直购电试点工作开始以后,更进一步减轻了载能企业的负担,企业生产信心显著提高。”榆林市工信局白海洋副局长说,据统计,目前全市载能企业产量同比增加了30%,很多停产企业都恢复了生产。

  不过,他也坦承,和实际需求相比,现在直购电试点的规模还是太小了。“榆林目前符合省上条件可以参与直接交易的载能企业有三四十家,但实际获批的才6家,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那么,直购电能否成为一项普惠所有符合条件载能企业的政策呢?

  有人曾认为:“直购电交易会鼓励上马高耗能产业,不利于节能减排。”对此,有榆林官员表示:“我们认为过去那些理由很多都是托词——衡量某个产业应不应该上马,标准首先是市场,背后是它的产业层次、技术含量是不是有竞争力,而不应该是耗能有多高。陕北是典型的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讲,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发展载能产业应该坚定地走下去。”

  事实上,虽然曾有反复,但国家近几年来对直购电政策一直持鼓励态度。2013年7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在《关于当前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相关工作,已经开展试点的地区,应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继续推进,尚未开展直接交易的地区,要结合地区实际开展相关工作。”

  以此判断,直购电扩大规模是大势所趋,只是尚需时日。

  在感叹直购电试点规模过小的同时,目前直购电的降价幅度也不能令人满意。锦源化工副总经理刘树才就表示,现在直购电每度电降5分钱的力度还是有点小,如果电网也能有所让利就更好了。

  针对这一问题,一位电网企业人士也指出,电价构成比较复杂,一般有十几项之多,而销售电价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用户类别,又分为若干类,但总体来说,对于电网企业,工业用户是主要的利润来源。要从根本上降低工业电价,确实需要电网企业让出一部分利润。

  “未来,我们希望能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在榆林市域范围内开展电力直接交易或多边交易,这样对榆林载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有好处。”白海洋副局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