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业是榆林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市红枣主栽品种有20多个,引进品种近20个,主产区涉及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米脂、子洲、榆阳9县区的100个乡镇、2470个行政村,枣农人口72.58万人。目前,榆林全市红枣保存面积达到17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为135万亩,枣农人均拥有枣树2亩多。正常年景鲜枣产量约40万吨,产值约20亿元,枣农人均红枣纯收入可达3000元。榆林市红枣在面积和产量上均占到全国的10%和陕西的75%。红枣产业已成为榆林市特别是黄河沿岸区域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部分枣农对发展红枣产业失去信心,粗放的基地建设模式尚未根本改观,加工企业亟待转型升级,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病虫危害和裂果腐烂问题严重,政府的推动支持力度不大等。做大做强红枣产业,使之成为高效产业,总的发展思路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大面积扩张向优生区重点发展转变,由粗放型生产经营向集约型生产转变,由单一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榆林市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属吕梁山贫困片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红枣产业发展如何直接关乎着该区域能否如期脱贫,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来看,枣树抗干旱、耐瘠薄、挡风沙,大面积栽培对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沿黄十公里范围内是榆林市红枣优生区,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主要发展木枣、油枣等乡土优良红枣品种和骏枣、赞皇大枣等干制品种。同时可适当缩减适生区红枣面积,或引进发展鲜食红枣。要通过领导包抓、政府补贴等多种措施,建设红枣专业示范村、示范户,培植典型,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议延长低产枣园改造补助年限,提高补助标准,建立和完善低产枣园管理提质增效的集成技术体系,为把红枣产业发展成高效产业奠定基础。要采取激励政策和组织手段建立土地顺畅流转机制,采取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没有劳力和精力务枣农户的枣林向懂技术、会经营、有能力的种枣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园和企业原料基地转移。加强枣园道路及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现代枣业发展模式。统筹谋划建设红枣工贸园区,提升园区的集聚功能,促进中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引进和开发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和高示范性的红枣加工示范项目,将红枣工贸园区建成聚集我市乃至我省枣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洼地”和枣业科技成果对外推广示范的“高地”。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内联外拓功能,实现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统一市场的对接,加快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利用榆林市的红枣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榆林市发展红枣加工业,不断提升红枣产业档次和效益。红枣加工必须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路子,要把重点放在加快红枣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红枣产品的附加值上来,大力开发以红枣原浆、红枣汁和红枣粉为代表的红枣饮料和红枣复合饮料,深度开发以枣酒、枣醋、枣酱为主的红枣发酵制品,精度开发红枣多糖、红枣黄酮功能食品和红枣香精制品,充分利用残次枣果、枣渣生产食品工业酒精和酵母味精及颗粒饲料,全面提升红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红枣产品的附加值。
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组建大型红枣批发市场,搭建集现代红枣博览展示、规范交易、精深加工、物流仓储、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红枣产业发展平台,打造红枣区域物流中心。同时要在巩固各加工和营销企业目前已建的销售网络的基础上,积极扶持企业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建立榆林红枣产品终端市场或直销店,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注重培养、建立、壮大业务精通、适应经济一体化要求的专业销售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红枣经纪人协会。同时,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杜绝无序竞争,提高枣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和交易会,搭建红枣出口贸易桥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化营销方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探索建立扶持红枣产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在市财政建立红枣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红枣示范基地、良种苗木繁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等。枣业大县也要安排红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捆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用于红枣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要积极与保险公司协调,扩大红枣保险面积,最好与低产枣园改造面积相吻合,便于工作推进。要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从放宽贷款条件、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等方面切实加大对红枣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继续给予适当贴息。要鼓励资源型企业、民间资本进入红枣加工领域,发展红枣产业。建立和完善红枣产业化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实行严格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普及红枣丰产技术,建立一套管用且高效的现代山地红枣生产技术体系。解决好红枣专业技术人才断层问题。强化全覆盖的枣农技术培训,培训枣农掌握标准化的红枣管理操作技术,培养职业枣农。建立和完善科技承包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和领办红枣科技示范园,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虫情监测预报网络,增强红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和防控能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挖掘榆林市的枣文化资源,建议筹建标准更高、规模更大的集红枣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红枣文化博物馆(园);举办区域性红枣文化节和各种类型的红枣采风活动,全面提升红枣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形象。在黄河沿岸建设红枣生态旅游基地和红枣观光带、采摘园,着力打造红枣旅游业。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着力构建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红枣区域公用品牌,让品牌的影响力为红枣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