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市中小企业、非公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不断负重前行,在实现运行整体平稳的同时,还呈现出升、好、优、新等昂扬向上、充满希望的新趋势,这些,从一串串数字中就不难看出……
1、经济总量稳中有升
2016年,全市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5%。全市713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占684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2%;资质以内建筑业565户,全部是中小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552户,其中中小型企业448户,营业收入比重达到91.23%;规模以上服务业162户,其中中小型企业158户,营业收入占比96%。
同时,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二五”初的36.1%提高到2016年的42%,占比提高了5.9个百分点。企业个数由“十二五”初的12.8万户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5.2万户。
2、运行质量稳中向好
仅2016年一年,全市就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户,其中“小升规”企业73户,新建20户。行业类别涵盖了发电、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中药饮片、建材制造等多个领域。全年新入统企业完成产值160.65亿元,实现增加值66.60亿元,为全市规上工业贡献产值增速4.1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3.4个百分点。全市纳入统计部门核算的576户非公企业,去年实现增加值322.73亿元,占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2.3%。
“行业之星”“成长之星”和“创业之星”(简称“三星企业”)成长梯队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止到目前,全市已认定省级“三星企业”190户。从全省中小企业系统预警监测网数据来看,2016年,“三星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利润、税金同比分别增长31%和13%,梯队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和释放。
3、转型升级稳中有优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2016年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6亿元,同比增长19%;工业销售产值736亿元,同比增长31.21%;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同比增长25%,营业收入64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缴税金60亿元,同比增长5.6%;从业人员52261人,同比增长9%;支付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40亿元,同比增长16%;企业总户数372户,增长6户;规模以上企业184户,增长1户。
市内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占比日趋优化,2016年,一、二、三产占比约为8.89:44.2:46.98,其中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4、创新发展稳中有新
全市获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5家,登记市级科技型企业216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科技型企业总产值超百亿元。
从今年起,我市还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立300家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即“333工程”。2017年,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1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产值突破150亿元;2018年,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产值突破200亿元;2019年,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3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家,产值突破300亿元。
全市现有电子商务企业951户,其中2016年新增425户,并且仍有众多企业有“触网”需求,另有部分企业电商业务已经到了“提质升级”的阶段,电子商务发展空间仍然巨大。2016年我市限上企业全年实现网上零售额3.01亿元,增长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