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扶贫路上的“水”之效应

发布时间:2017-08-22 16:36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989
【字体: 打印

    在陕西榆林地区,在吴堡沟壑纵横的褶皱里,生活着一群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水的命运的人们,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贫困户。吴堡属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人多居住、耕作于塬上,深沟之下虽有黄河及支流,塬上却干旱异常,取水十分不易,这些受生存条件制约的贫困村民,起初根本无法相信,“守着黄河没水吃”的根本难题能够被解决。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畔上,拉着毛驴挑着水,爷爷的爷爷就这样……”塬上的村民在山峁间拉嗓传唱,缈缈余音回荡在挑水路上。
  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炮,位于陕西省吴堡县城以北40公里的下山畔村原本是穷的叮当响的小山村,这里虽是黄河近岸,但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全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红枣和劳务输出。
  下山畔村是著名的红枣之乡,这里的红枣个大、味甘、色艳,墒情好时,产量高,虫害也厉害,墒情不好时,虫害少,产量也不行,因此,既要解决用水,又要防虫才是出路。但山高路陡,村民们只好俯视黄河叹息。枣树耐旱,但在春天刚发芽的时候必须要打药,要不然枣树的嫩芽就会被虫子吃掉,好好的一颗枣树就被糟蹋了,可上下山拉车挑水,累死也拉不了多少。
  可是,在居民的吃水都成问题的下山畔村,如何解决缺水问题是关键。
  15口集水窖,让1820亩枣树变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陕西省电力公司扶贫团的扶贫干部张雷威找准关键后立即行动,各方协调联系后筹集15万元,在山上修了15口集水窖,水窖分布于每个枣园陡坡的下方,通过路面硬化,下雨天时将雨水引入水窖贮存,需水时可利用水窖打药防虫。建成的水窖,储水量可达80立方米/口,足够一户一年的使用。
  【艰难岁月】
  揪心的秋雨:
  雨水,对于陕北生态本是好事,但对于黄河沿岸以红枣为主导产业的农民简直就是在灾难。国庆时节,正是晚熟品种的大红枣的采摘期,最怕雨水,而当时的一场大雨,让下山畔村的枣以及村民蒙受了巨大损失,满山遍野的红枣全部毁了,大约损失在120万元左右。
  【崭新生活】 
  下山畔村的村书记丁爱国兴奋地描述道:“这水的问题解决了,村民的红枣每斤就能增值2毛钱,这么多亩地,真是不小的增收啊!”
  2006年,按照陕西省的统一安排,吴堡县的13个村被确定由陕西省电力公司定点扶持,这其中就包括下山畔村。一年下来,下山畔村的1820亩枣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每年稳产75万公斤以上,收入300多万元。同时被吴堡县确定为千亩丰产示范园,还被有关部门确定为“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

  在吴堡有存水就等于存钱

  在海拔600米塬上的郭家沟镇薛下村,想要打一口水井并非易事,自然环境的制约条件下,深挖30米不见水也是常见的事。好不容易打通的井却因饮用水管老旧无人管理经常没水,薛下村的用水问题成了生活的桎梏。每当用水,当地村民需要往返两三个小时下深沟里挑水或用毛驴拖水。“管道跑冒滴漏”是饮用水管没水的根因,陕西省电力公司扶贫团驻村扶贫干部自己协助解决资金12万元,拆掉跑冒滴漏严重的旧水管,改为2寸镀锌钢管,换了抽水泵,新建了高位蓄水池,重修各供水点,完全满足薛下村乡政府和薛下村村民用水需求,彻底解决了薛下村乡政府、学校和村民吃水困难问题。 
  【艰难岁月】 
  几年前,因为吃水难问题,薛下村每家的壮丁都无法外出务工,全家的吃水都要靠壮丁,挑起水来就会耗上半天的时间,什么农活都干不了,不洗脸,不洗衣服是常有的事。
  【崭新生活】 
  “金圪塔,银圪塔,都离不开自己的穷圪塔,儿再好,女再好,再好也解决不了我吃水的问题,我年纪大了,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出门打工,现在用水解决了,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生活上宽裕多了。”住在薛下村的74岁的薛耀时老人感动地说。
  抽水工程的落实,打破了农民要么靠天吃饭要么背井离乡的生存闭环,在家门口就挖出了“致富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也迎刃而解。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从蓄水池引到家里的水可以供家里人日常生活所需,不少人的家中已经使用上了现代化的洗衣机。

  后记:陕西省电力公司扶贫团在吴堡扶贫的7年中,共投入400余万元,先后为红湾村、岔上村、枣丰村、刘家里等村修建9项水利工程,解决了5600多人的饮水问题;投资修建了寇家塬镇尚家塬村村办中心小学,解决周边6个自然村孩子上学难问题;为下山畔村修建15口集雨水窖,使1820亩枣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