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榆林“小豆豆”有大潜力

发布时间:2010-08-25 11:08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729
【字体: 打印

“榆林的豆类作物质优价高,已经在全国享有知名度,同样是干旱少雨地区,这里的生产技术值得我们借鉴。”8月18日,来自新疆的专家季良感慨道。
    自从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以来,我市在重视发展大宗作物的同时,发挥地方小杂粮优势,采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打造品牌,发展食用豆产业,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分天下有“豆豆”
    我市无霜期短、低温缺水、土壤瘠薄、生态脆弱,导致这里不适宜种植稻麦,但成了小杂粮宜居之地。长期的物竞天择,丰富的栽培经验,孕育培植了种类繁多的小杂粮,主要有绿豆、荞麦、谷子、黑豆、小豆等,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与大宗粮食作物、薯类共同构成榆林粮食生产三分天下的格局。
    而在小杂粮中,食用豆作为榆林常年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0万亩,占小杂粮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是我国食用豆主产区之一。特别是大明绿豆,因其粒大、色艳、发芽率高,被誉为“绿色珍珠”,成为我市主要出口农产品,常年出口免检,远销日本。“目前,榆林绿豆占有日本70%的市场份额,年出口1万吨左右。口岸价比其他产区要高出100—200美元,每年创汇近千万美元。”市农业局农业科科长刘仲雄告诉记者,2009年,我市绿豆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90%以上。
    同时,榆林红小豆也是我市传统的出口农产品之一,其特点是粒大饱满、色泽鲜艳、皮薄沙细、品质纯正,与天津红小豆、河南红小豆、吉林红小豆齐名,为我国小豆中的名贵品种。榆林扁豆产量居全国第一,也有少量出口。

    五大优势缔造榆林名品
   “食用豆自古就是榆林的传统粮食作物,从我市来看,发展食用豆产业有地域、规模、品种、品质和品牌五大优势。如果把这五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全市食用豆及小杂粮产业必将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市农业局局长张耘向记者介绍。
    我市地域环境优势非常适宜食用豆等新型保健食品原料的生产。我市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有利于食用豆根系发育、光合作用和着色,也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品质提高。境内自然环境好,是天然绿色食品基地。
    目前,我市食用豆种植面积达150万亩,绿豆、小豆、扁豆、豇豆等主要食用豆均有一定生产规模,有利于产业开发。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我市培育出大量的优良品种,如横山大明绿豆、大明贡绿豆、连枷条黑豆等。这些地方品种,优势明显,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这些资源和品种优势十分有利于开发。
    品质优势强。榆林本地食用豆营养素含量高,外地品种在榆种植时营养物质含量比区外高,有时甚至高于原产地。产品粒大、整齐、饱满,外观品质好且无污染、无公害,多是天然绿色食品。
    品牌优势明显。榆林土特产品享誉国内外,进贡珍品“大明贡绿豆”、世界上品质和外观最好的“榆林大明绿豆”,还有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的花豇豆等名贵品种。

    分布宽广蕴藏潜力
    食用豆在榆林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分布范围极为宽广。全市种植面积较大的食用豆有绿豆、小豆、豇豆、芸豆、扁豆、豌豆,其中绿豆面积最大。
    据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油研究所所长王斌介绍,榆林绿豆有耐旱、生育期短、抗逆性强等特点,是榆林传统种植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40—50万亩,主产区集中于我市北部,其中横山和佳县面积较大。随着绿豆科研开发和经济价值的提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总产量2万多吨,目前仍呈上升趋势。栽培品种以地方名品“大明绿豆”为主,占总面积的85%以上。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过去,榆林绿豆产量较低,平均产量仅为每公顷150—300公斤。随着绿豆科研的发展和农民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平均产量已达到每公顷750公斤以上,最高产量达每公顷2550公斤。目前,大明绿豆已成为产区农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榆林创汇农业的主要特色产业之一。
    榆林扁豆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其他县区有零星种植。扁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稳定,一般面积在4000—6000公顷,单产每公顷450—750公斤。种植品种主要有定边扁豆等。
    芸豆分布则比较均匀,常年播种面积不超过1万公顷,平均产量每公顷1200—1350公斤,高者可达每公顷1500公斤以上。以粒用普通菜豆居多,约占70%。
    小豆在南部山区种植面积较大,占全市总面积的70%左右,品种红小豆占总种植面积90%。我市小豆种植面积受市场及价格影响较大,上世纪80—90年代,面积最大时近万顷,总产1万多吨。目前,全市常年播种面积在3000—5000公顷,总产量 4000—6000吨。

    “小豆豆”创造大奇迹
    借着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东风,近年来,我市开展小杂粮高产创建活动。在各级农业部门和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我市绿豆创造了千亩、百亩全国高产纪录:子洲县2130亩双沟覆膜绿豆平均亩产122公斤,其中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49.4公斤。
    “通过推广抗旱品种、双沟覆膜栽培、适期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旱作农业技术,榆林豆类作物产量较传统栽培增产30%以上,整体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市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建洲告诉记者。“小豆豆”的高产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今年,我市继续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充分挖掘旱作农业生产潜力,促进粮食产业跨越发展。在保证全市300万亩小杂粮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100万亩优质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其中绿豆20万亩。
    在高产示范田建设中,我市在8个县区实施10万亩双沟覆膜绿豆示范,选用横山黑荚大明绿豆为主栽品种,每亩补助80元,目标是实现每亩产量100公斤。主要采用抗旱耕作,农技中心主推双沟覆膜、大垄沟和水平沟种植等集成配套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同时,今年全市还建立了谷子、大豆、绿豆、糜子、荞麦等共100万亩优质小杂粮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2县(区)各抓一个重点示范区,通过抓点示范,推动全局。目前,已经实际完成113.76万亩。百乡百亩小杂粮高产竞赛各县(区)也已落实安排。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