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以煤、油、气等资源丰富而荣享“全国能源第一市”、“中国的科威特”、“中国21世纪经济腾飞的加油站”等光环。但是,10年前穷怕了的榆林人,开发资源不管生态环境保护,煤炭、油气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尤为突出:一是地表沉陷、开裂、塌陷引发地质灾害较多。二是不合理的开采使水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全市大小湖泊由上世纪70年代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仅神木县境内已有数10条河流断流,20多条小溪干涸,红碱淖水位下降了3米,水面缩小了三分之一。三是地方小煤矿普遍污染防治设施简陋,粉尘污染严重。
翻开1999年的账簿,榆林全市生产总值仅为78.86亿元,12个县区大都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面对丰富的资源、面对贫穷、面对资源开发带出“生态环境症结”,榆林清醒地认识到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暂时的发展与增长。
2008年10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考察,总书记询问了公司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治理情况后,意味深长地说:“希望你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煤炭建设资源深度转化,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进入2000年后,榆林提出了“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发展战略。10年如一日,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榆林的干部群众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明推广了引水拉沙、网格造林、飞播种草、人工梯田等全国领先的生态建设技术和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针对上世纪90年代乱采乱挖、管理混乱、环境污染严重,榆林及时对420个矿井和13个煤炭铁路集装站进行了综合整治,立案查处了煤矸石自燃、污水乱排、煤尘污染严重的50多家煤矿和7个集装站,停产整改了“三证”不全的100多个矿井。
在油气开发上,榆林累计投入环保治污资金5.2亿元,植树200多万株,种草3600多亩,绿化率达到40%。从2005年起,共关闭3170多口含水高、产量低、污染严重的残次油井。5292口油井进入管网集输。每年回注含油废水90万吨,建成高标准“清洁文明井场”3444个。
“十一五”期间,榆林引进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多达528个,总投资约3800亿元,全市企户发展到11285户,是1999年的2.6倍。
10年来,由于榆林关停并转产污染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大批风能、太阳能、光伏、甲醇、烯烃、煤间接液化、电力、建材等世界煤化工、新能源顶尖技术项目陆续落户榆林。美国陶氏、英国安德鲁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14家国内上市公司、1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已在榆林建成各类重点新能源产业项目70多个,完成投资1260亿元,投资在100亿元以上大型项目12个。
2009年,榆林市生产总值达到1302亿元,是1999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7.5%,连续7年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