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二届六次全会上,我市《关于加快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意味着,在我市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中,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优势产业,被提上榆林发展的重要日程。
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独特,风土人情纯朴——
塞上风光无限好
榆林历史悠久,北瞰河套,南蔽三秦,地处边关,位居要津,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和多民族贸易交往的要地,文化底蕴深厚;长城与黄河交汇,大漠草原和黄土高原相融,自然风光独特。
大气磅礴的自然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构成榆林内容丰富、特质鲜明的旅游资源。目前,全市有各类文物点14007处,其中有338处被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资源具备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
榆林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全市极具开发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遗迹有50余处。榆林也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合龙口、转九曲等世代相继,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天下闻名,剪纸、石雕、泥塑等艺术品种极具吸引力。
榆林物华天宝,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和西煤东运的源头。大柳塔和锦界工业园区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榆林是全国闻名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土特产品远销海内外,众多地方风味入选中华名小吃,备受游客青睐……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榆林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势成必然。
近年来,榆林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市委、市政府决心发掘榆林旅游这块“宝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从促进就业、优化发展软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高度,调整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思路,把旅游产业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市上高度重视,各方积极支持,百姓热切期盼——
旅游发展正当时
“发展旅游业是一条长效增收之路,这次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关于建议加快榆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呼声很高,榆林发展旅游业势在必行。”日前,在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一位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工作人员如是说。在这次会议上,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6个民主党派联名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经提案审查会议审查,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
近年来,我市旅游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客源市场得到有效拓展,旅游综合接待能力逐步提升,旅游产业已具雏形,显现出后续发展的巨大潜力。今年以来,省政府更加关心榆林旅游业发展,景俊海副省长两次亲临榆林检查旅游工作,省旅游局领导也多次来榆实地指导推动,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工作,将旅游业列入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纲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作为我市调整结构、创新转型的重要手段,多渠道探讨对策和措施,谋求突破发展。
旅游产业是能源经济软着陆的优势产业,更是首选产业。可以说,榆林旅游业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榆林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4C级机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0多公里,形成与周边省份中心城市的一日到达交通圈,榆林民航机场接待设施日趋完善,年吞吐量增速居全省之首,航空港作用日益凸显。“十一五”以来,榆林强力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两基地,一中心”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经过全市上下3年的努力,2009年,榆林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今年,我市又启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榆林正在成为一座吸引八方游客的“魅力之城”。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榆林不少民营企业家也开始转型,将发展触角伸向旅游业。神木民营企业家张智飞于2007年开始在神木县解家堡乡木瓜梁村筹建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一期建设,在10年内完成二期工程。大观园的总设计师、曾参与打造银川沙湖等著名旅游景点的雷从康对记者说:“这个休闲度假村的目的并不单纯供人们娱乐,而是将文化享受作为主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景点是没有生命力的。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陕北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音乐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的熏陶。”
张智飞说:“我希望我的家乡除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外,在旅游文化方面也能做出骄人的成绩,使地下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开发并驾齐驱,共同发展。”
编制规划,加大投入,注重宣传,强力监管——
齐抓共管做大旅游
“我真没想到,咱榆林家门口会有这么壮观的边关景象!”来红石峡观光的16岁小姑娘小敏,扶着栈道铁栏,兴奋极了。小敏是神木县人。“从上初中开始,爸妈每年都要带我去省外的旅游景点玩两次,中秋节假期短,所以就在周边转转,这才察觉到平常的家门口也有这么多的旅游景点。”近年来,榆林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今,以“边塞文化、大漠风情”为品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正在形成。目前,全市有星级饭店34家,旅行社45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国家3A级景区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有门票收入的旅游景点18个,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数7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3万人。
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0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1%。
随着《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市开始大手笔谋划和运作做大旅游产业。我市先后邀请北京、厦门、西安等地的旅游专家实地考察,为修编旅游总体规划做准备。目前,“十二五”规划正在精心编制当中,《榆林市旅游招商项目册》已经编制完成,建立了全市旅游重点项目库,有18个极具潜力和前景的重要景区纳入管理。吴堡县引资8000万元打造横沟温泉;镇北台景区投资360万元启动款贡城保护工程,修(扩)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统万城景区投资1200万元征地2400亩;神木天台山景区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神木杨家将文化产业园投资20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绥德黄土风情园投资700万元修通10公里旅游道路;靖边芦靖湖和芦源湖等一批旅游景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白云山、红碱淖、二郎山、镇北台启动4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力以赴实现榆林4A级景区零的突破。
我市通过抓宣传,使榆林旅游目的地形象得到有效扩展。旅游部门精心制作了《九边重镇走榆林》《榆林导游图》《榆林旅游精品线路图》《榆林旅游招商项目册》等8种宣传资料。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联手,全方位宣传榆林旅游。加强区域联合,与鄂尔多斯、银川、吴忠、庆阳等周边20多个城市建立旅游合作联盟。在上海世博会中华文化国际旅游推广大会上,榆林被评为“中华文化旅游国际旅游目的地”。
近期,市政府联手省旅游局共同主办以“感悟边塞文化,体验大漠风情”为主题的“2010中国·榆林大漠风情旅游月”活动,借助特色节庆,推广特色景区、精品线路,打造边塞大漠风情旅游品牌,提升榆林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开西安和周边等重要的客源地旅游市场,推动榆林旅游起步发展。目前已组织实施了“穿越大漠,激情自驾”“大漠狂欢,长城赏月”自驾游榆林,榆林旅游口号、旅游标识、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
监管方面,对全市营业额在200万元以上的非星级饭店进行了摸底调查,推动饭店星级化管理步伐。旅游、工商等部门组织联合执法检查组,用一个月时间重拳出击整顿旅游市场秩序,保障了游客权益,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组建开发主体,实施项目带动,强化品牌推广——
榆林旅游前景无限
“十一五”即将过去,“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如何做大?
按照省旅游局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安排,围绕“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我市将全力实施旅游“12544”工程,即突出“边塞文化、大漠风情”这一区域旅游特色,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推广两大战略,建设以九边重镇老榆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红碱淖为核心的大漠风情旅游区、以统万城为核心的匈奴文化旅游区、以白云山为核心的道教文化旅游区、以绥德黄土文化风情园为核心的陕北风情旅游区等5大旅游区,在着力打造东线黄河风情游、南线黄土风情游、西线边塞风光游和北线大漠草原游等4条区内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联手鄂尔多斯、延安、吕梁、银川等市开拓中国西部帝王陵旅游线路、大陕北黄土风情旅游线路、黄河风情旅游线路、西北大漠风光旅游线路等4条区域旅游线路,打通区域障碍,强化区域合作,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现有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一定规模的高附加值产品,建成4至6处4A级旅游景区,力争旅游综合收入在去年16个亿的基础上,年均增长25%,推动榆林旅游突破发展。
在榆林旅游开始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市旅游外事(侨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把旅游业作为榆林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组建旅游市场开发主体,搭建旅游融资平台,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外优势企业参与榆林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大手笔策划、投入、建设、营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奖励政策,有效调动景区创A、饭店评星、县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扩大旅游地接量。同时希望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以取得各级各相关部门进一步的支持。
据专家分析,到2015年我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达到100亿元;到2020年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达到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