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佳县乌镇王家墕村,提起李奴霞,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称她是创业的先锋;提及她的家庭,周围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说她是治家的能手。为让全家人尽早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李奴霞和丈夫王向娃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创业路上的重重困难。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李奴霞一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幸福家。而此时,她和丈夫并没有满足,想到身边仍有一大批人处在贫困当中,李奴霞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带领他们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发展庭院经济 叩开幸福大门
1982年3月,李奴霞嫁到佳县乌镇王家墕村,与村民王向娃结婚。在一个新的家庭中,李奴霞的日子并没有因此而好转,依然重复着之前那种赚工分、分口粮半饥不饱的生活。
正所谓“穷则思变”,面对极度贫困的现状,夫妻俩相互勉励,立志要通过勤劳的双手来改变眼前的一切。1996年,李奴霞和丈夫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这年春季刚过,李奴霞的丈夫王向娃在外出打工期间,听说有一户人家发展庭院葡萄经济,不但收入相当可观,而且资金投入比较少。当天,王向娃迫不及待地给妻子打电话,接到电话的李奴霞彻夜未眠,反复勾勒着房前屋后的5亩贫瘠土地。说干就干,第二天,两口子经过商量,便开始了实地考察,拜师学艺。
掌握了基本的栽种技术后,李奴霞和丈夫在第二年清明时节,购回500株葡萄苗在屋前的空地上栽种,没想到老父亲知道后极力阻止。耐心的李奴霞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向父亲细心分析栽植葡萄的市场前景,说服父亲同意刨掉部分果树,栽植了200株葡萄苗,而其余300株只好分送给亲戚朋友。
当年秋天,李奴霞栽植的葡萄苗全部成活并挂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连同老父亲也对发展庭院葡萄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到了第二年秋季,她家的庭院葡萄收入上万元,尝到甜头的李奴霞决定继续扩大经营规模。
然而,随着庭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李奴霞和王向娃越来越感到自身缺乏科技知识,为寻找盆景葡萄挂果稀疏的原因,夫妻俩先后打碎500余个花盆来研究葡萄根部,最终还是没弄清其中的缘由,他俩更认识到掌握科技知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自学,每天起早贪黑,刻苦钻研《葡萄栽培图解》《庭院与葡萄栽培》《经济树木的科学管理》等书籍。除此之外,夫妻俩还多次聘请省果树研究所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奴霞和王向娃的庭院经济早已远近闻名。目前,栽植面积达到180余亩,每年纯收入高达30多万元。
致富不忘乡亲 带领大家创业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李奴霞房前屋后的土地都生了金,他们一家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这并没有让李奴霞和王向娃满足,因为他们深知,身边还有更多的家庭没有摆脱贫困。于是,李奴霞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邻里共同走庭院经济致富的道路。
为让村里更多人享受到庭院经济的实惠,李奴霞和王向娃夫妻俩每天抽空就向村民讲解果树栽培技术,鼓励大家开展自主创业。如今,王家墕村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庭院经济,每户家庭每年可从庭院经济中获得3万元以上的纯收入。不仅如此,李奴霞一家与全县20个乡镇的1000余户农民家庭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为这些农户提供低廉的苗木和全套的栽培技术,使他们能够在庭院经济中发家致富。
李奴霞和王向娃夫妻俩深知,只有让更多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达到一村一品、一区一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才能让大家真正富裕起来。因此,他俩经常无偿给农户赠送果苗,而且在果苗修剪之际,撇开家务活不顾,主动上门帮助修剪。
现在李奴霞和王向娃的庭院经济已成为“榆林市老区妇女发展庭院经济示范培训基地”、“佳县农民工培训基地”、“佳县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基地”。而李奴霞也多次获得“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榆林市老区妇女创业致富先进个人”等称号。但是,夫妻俩还有着更美好的憧憬,他们要利用建设新农村的有利契机,把王家墕村打造成盆景示范村、旅游度假村、生态环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