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矿区初建时,笔者参与了神东总医院的早期建设。那时矿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但是,医务工作者对工作却充满了热情,笔者曾多次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成功完成首例开胸手术
1995年11月21日的下午,在医院里忙碌了一天的医护人员马上就要下班了。一名年仅19岁的矿工在采煤中被矿车挤伤,导致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膈肌破裂,形成膈疝,患者已进入创伤性休克,呼吸困难,危在旦夕。患者需立即进行开胸手术,但以当时医院的条件,做那么大手术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一是没有血库,血源不能保证,二是缺设备、器械,可患者的病情来不及转到大医院救治,需立即现场抢救。在这危急关头,我当机立断,组织抢救小组,一边积极抢救,一边同上级医院电话会诊,求助血源。手术开始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患者的父母、单位领导及工友们都在焦急的等待着,终于在凌晨3点多结束了手术,年轻的生命得救了,就在这简陋的条件下,做了医院第一例开胸手术。手术后的三天,笔者和抢救小组的医护人员昼夜守护在患者身旁,经过二十多天的精心治疗,患者痊愈出院。出院那天,小伙子眼里噙满泪水,向笔者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他的感恩之情。这件事至今已经二十年,但此刻想来仍然让人感到欣慰。
“万米”赛跑 只为患者
1996年的一个晚上,笔者正在距离医院近百公里外的东胜准备前往北京出差,这时值班医生打电话说:“医院来了一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手术。”当时医院骨科医生少,人手不够,需要我马上回去给患者做手术。当时已没有回去的班车了,没有办法,笔者租了一辆农用三轮车连夜往回赶。往往事不凑巧,三轮车在行驶到距离医院还有5公里的地方,出了故障,无法启动。我心里特别着急,一路小跑,赶回医院。我到时,手术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于是立刻投入手术,等手术顺利完成后,已经是第二天早上7点多了。我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又坐上早班车赶往东胜转乘北京。
用爱心为患者撑起生命蓝天
1994年9月11日,从上湾煤矿抬来一位瘦的皮包骨头的病人。通过交谈才知道,患者陈某是一位北京知青,在几年前患了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梗阻,由于长期呕吐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虽曾到包头、北京等大医院多方就医,但因家里经济困难,疾病没有得到根治,身体极度虚弱,几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生命陷于重危之中,这对他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的二女儿也因此失学。当时病人是实在不能支撑下去了,在工友们和家人的劝导下才住进了院。一个近1.7米的汉子,却只有40公斤的体重。当时患者家属已无钱交住院费,只是用祈求的眼光看着我,希望我们能够救救他们,看到这种催人泪下的场面,笔者和几位医生二话没说就安排他住院,并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制定手术方案,尽快为他解除疾病的折磨和生活贫困的窘境。笔者心里明白,为这样衰弱的病人做这么大的手术,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术前必须给予丰富的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笔者号召全院职工为他捐款、献血,解决燃眉之急。笔者带头先捐款50元,并给他献血300毫升,接下来全院职工都纷纷伸出友爱之手,两天时间为他捐款535元,献血1200毫升。医院的举动,得到了公司和上湾煤矿的高度重视,他们也都纷纷给陈某捐款、捐物,并使他失学的女儿重新回到了学校。不久,由笔者主刀,成功的为他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使这位扎根边疆,献身煤炭事业的北京老知青重新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三十多年,笔者与医院的同事们为了医院的发展一道努力,从第一例开胸手术开始,到现在医院有的技术上已经达到三级医院的水平;从过去的交通不便,“跑步”去救治病人,到现在医院拥有先进的救护车和体检车……这几十年的发展,饱含了每一个神东总医院员工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