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3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对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够廉租房条件的‘城市夹心层’,政府该如何解决?”国家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回答:“一定要加快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力度。”
这段对话第一次将“城市夹心层”的苦涩铺陈于公共视野之中,同时也第一次给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城市夹心层”的尴尬
“我在一个小山村里长大,从小时候起,长辈们口中所说的‘城里’就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后来考上大学,在西安四年的大学生活更让我见识了城市的繁华和现代。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城里人’。”说这话的人叫寇海军,今年26岁,吴堡县郭家沟镇寇家塔村人。2011年7月大学毕业后,带着扎根城市的信念,寇海军来到了榆林,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市内一家保险公司,当上客户经理。有了稳定的工作,寇海军开始考虑如何能在榆林市内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会觉得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得踏实。”寇海军这样说道。而寇海军的父母都是一辈子在土地上刨食的农民,在买房这件事上不可能给予他太大的帮助,一切只能靠寇海军自己。
然而,寇海军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光和梦想中的那套坐落在榆林城区某处的、属于他自己的房子的距离很遥远,就连眼下租房的租金对他而言,也都是不小的负担。据他介绍,目前,他和一位同事在榆林城区富康路上合租了一套两居室的单元房。这套单元房每年的租金是18000元,再加上水电费、取暖费、物业费等支出,寇海军和他的这位同事每人每年花在租房上的支出就超过1万元。“基本上是我一年三分之一的收入了。”寇海军说。
与寇海军相比,佳县籍快递员李小平则有另一种烦恼:在榆林租了3年房,搬了5次家。“不是因为租金涨得太厉害,就是因为拆迁或是房东要卖房。”李小平说,自己不是榆林户口,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的申报条件,也不符合租住廉租房的要求,所以不得不过这种“颠沛流离”的搬家生活。“其实让我买房,我也买不起,只希望能有一套房长长久久地租住着就满足了。”李小平说。
实际上,随着榆林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像寇海军一样的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以及像李小平一样的从外地到城市打工的群体也在快速增长当中。不能租廉租房,却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不能买经济适用房,却买不起商品房;刚刚毕业,收入低没有积蓄,买不起房又租不到便宜、稳定的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夹心层”。尽管榆林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仍然有许多这样的家庭和新就业人员处在这个体系的“空白区”。
而一种由政府建设、低于市场租金限价出租、能长期稳定居住的保障性住房,成为填补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空白的希望所在——这就是公租房。
我市有22000套公共租赁住房有望明年投入使用
令人欣慰的是,榆林公共租赁住房即将“应声而出”。目前,专为解决像寇海军和李小平一样的“城市夹心层”住房困难的城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并将于2013年开始投放市场,“城市夹心层”们住房难的问题有望从明年起得到有效改善。
据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住房保障科科长李博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11年,榆林公租房建设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全市12个县区共有24个在建的公租房项目,总建筑套数达到22000套。其中,2011年开工建设的12个项目共13000套公租房,预计将于今年底到明年初竣工并交付使用,而2012年开工建设的12个项目9000套公租房正在施工当中,力争在明年底前建成。“我市在建的22000套公租房,单套面积均在60平方米以下。这些公租房的产权将属于政府或是政府委托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面向中等偏低收入人群,如进城务工人员及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以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以租赁的形式供承租者使用。等到这些人具备支付能力后,他们就离开公租房,到市场购买或承租住房,而空出来的公租房将继续租给有需要并符合条件的人群。”李博告诉记者。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寇海军用这样一首老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随着明年上万套公租房建成并投入使用,相信“寇海军们”也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