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上垄下苹果挂满枝头,大棚里一垄垄特色蔬果娇艳欲滴,大型收割机收割着丰收的玉米和马铃薯……这一切,发生在位于沙漠边缘的陕北榆林。
提起榆林,人们总会想起煤矿和油气田。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榆林市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荒沙大漠、干旱少雨是它最真实的一面。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作方式一直未能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不断壮大,迅猛发展的工业更使农业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如何使占榆林总人口80%以上的290多万农民早日实现小康,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能源化工强市、现代农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市农业局局长王宏岩介绍说,目前,榆林农业整体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从今年起,着力打造榆林现代农业“500强”,即要在今后一段时期着力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示范社”“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百强家庭农场”。
山地苹果强农富民
我们来到榆林市清涧县下廿里铺乡韩家塬的时候,正赶上果农韩雪峰一家在忙碌地采摘苹果,待装箱的苹果在地上堆起了一座座小山。韩雪峰介绍说,他种的5亩多苹果,估计今年能卖7万多元钱。今年48岁的韩雪峰种了27年的苹果,只有在近几年苹果种植才成为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韩家塬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果园梯次分明,果树通风透光性好,很适宜栽种苹果。全村10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苹果树。但使用过去传统的种植方法,苹果产量低,品质差,销路不好,村民们同时要通过种植玉米、谷子、红葱等才能维持生活。2011年,这里被列为苹果低产园改造示范基地。韩雪峰还清晰地记得,2011年,刚过完正月十五,果树专家和市、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就来到村里的苹果园,现场给果农们示范栽培技术。
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军介绍,为了使这些种了一辈子苹果的农民很快学会并接受现代果树种植技术,他们将技术培训定义为“傻瓜相机模式”,从规划、品种选择、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各个环节,每一步都做到量化和标准化,只要一步步照着做就可以。特别是针对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多为留守中老年人的现状,他们的技术培训还侧重考虑到果农的体力和操作难度。
韩雪峰介绍说,改造后,他的苹果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销售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之前一斤苹果最多能卖一元多,现在最低也要三四元。目前,苹果种植已经成为韩家塬村村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
2012年,绥德、米脂、子洲、清涧4县被省果业局组织专家认定为优质苹果基地示范县。
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是榆林山地苹果发展的一个缩影。闫家渠村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苹果产业。近年来,村里把苹果作为主导产业,树立无公害的理念,采用最先进的套袋、拉枝等管理技术,使这里的苹果品质上乘,远销俄罗斯、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成为榆林市的苹果名片。如今全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亩,人均2亩,年产值500多万元,约占人均纯收入的80%至90%。在第六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上,闫家渠满山红苹果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寒富苹果在“优质苹果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
说起榆林山地苹果的未来,张建军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计划到2015年苹果新增60万亩,改造现有低产老果园40万亩,全市苹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优果率达到75%以上,鲜果贮藏能力达到40%以上。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增强果品加工能力,逐步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品牌化拓展新格局,使山地苹果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马铃薯多少钱一颗?这个问题在定边县科发马铃薯良种有限公司得到的回答是,5毛钱一颗。该公司的总工程师龚万祥介绍说:“我们的马铃薯不是论斤卖,而是数颗卖,一颗5毛钱。”他所说的是马铃薯的原原种,是通过脱毒试管苗的选育和快繁、组织培养等多种程序培育出来的优良马铃薯种薯。
在科发公司的网棚里,十几位附近的农民正在手工收割着成熟的马铃薯。他们都有自己的耕地,农闲时过来“兼工”,每天可以有100元的收入。这里种植的是原原种,收获出来的原种还要经过大田的种植,才能收获出优质种薯。优质种薯统一销售给定边县的农户,种出的马铃薯才会走上蔬菜市场。科发公司是目前榆林市规模较大的马铃薯育种公司,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脱毒试管苗1200万株、脱毒原原种1800万粒、脱毒原种4000多吨。科发公司农艺师童宵丽介绍说:“我们生产的马铃薯种薯产量高、形状一致、品质好,一般能增产30%至70%。”
定边县是陕西省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也是全国马铃薯最佳优生区之一,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大、薯类品质优良,多年来一直作为人们亦粮亦菜的主要作物。用传统的方法种植,马铃薯亩产约1000公斤左右,但在近两年,定边县大力推广采用良种种植,亩产量能达到4000公斤左右,该县白泥井镇个别核心示范田创造了6000多公斤的高产纪录。
大漠蔬菜畅销国内外
地处榆林西北部风沙草滩区的定边、靖边两县,地势平坦,土地广阔,土质疏松,适宜规模种植。除马铃薯外,大漠蔬菜也是当地特产。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大棚示范基地,引导农民从大田农业向大棚农业发展。
在定边县白泥井镇助民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鲜花、番茄、甜瓜、草莓等多种蔬果姹紫嫣红、长势喜人。合作社经理李林军告诉我们,2007年冬天,他承包了3户农民的130亩土地,先后投资280万元,建起日光温室17个、大拱棚9个、防虫网棚2个。2008年秋天,他又帮其他农民建温棚,提供苗子和技术。合作社将农产品统一销售,产品远销广东、湖北等18个省。截至2012年底,他的合作社服务到周边5个乡镇48个村2368户农民,种植大棚8100亩,平均每亩收入1.1万元。
据了解,定边县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46万亩,其中辣椒4.32万亩,平均亩产2400公斤,亩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在靖边县,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则从生产模式入手。2012年初,他们引进了工厂化管理模式。合作社建成工厂化种苗培育温室120亩、塑料拱棚800亩,配套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生产经营过程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合作社目前共吸纳了480户社员,2012年产品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合作社社员实现人均年纯收入2.5万元,比上年度增长7000元,合作社实现利润85万元。产品远销广州、武汉、成都等地,并通过山东寿光出口韩国、越南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