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三年植绿大行动”启动以来,以“身边增绿”和“群众增收”为核心,坚持“有规划、有文化、园林化、本土化”的原则,依靠政府推动,探索机制创新,引导社会参与,强化工程化管理,实施八大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22万亩。据省气象局遥感中心遥感资料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度榆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4.54%。
据2013年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94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0.3%,其中森林面积21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30.7%提高到33%,北部沙区仅存的5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了治理。持续增长的森林资源,对调节和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挥着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
重点工程成效明显
以榆林机场专线,榆阳区东沙大道,榆麻、榆沙、榆常三条运煤专线及汽车产业园等三大园区,榆林西南新区主干道路沿线防护林为骨架,在榆林城区外围初步建成了1至5公里宽的环城防护林带。榆林机场专线绿化以樟子松树阵和杨树、柳树林带为主体,搭配各种花灌木,绿化效果明显提升,成为展示榆林形象的第一窗口。在榆林中心城区、高新区和东沙新区,建设5个公园、3个广场,绿化了榆林大道、富康路西段等40多条道路。
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建设神木“两山”、府谷神龙山、米脂高西沟、吴堡龙凤山等10多个森林公园,改善人居环境。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对全市高速公路、二级以上公路、铁路沿线实施绿化美化,绿化里程近1500公里,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已经成为了我市的一道风景。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我市实施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对208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进行绿化美化,每个村庄补助20万元,加强环村林带建设、入村道路、农村中小学校等公共场所绿化,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在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过程中,林业部门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培育林木种苗、花卉等,林业产业迅速发展,2013年全市林业产值57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900多元。
我市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发展不同的经济林产业,拓宽“群众增收”的途径,在黄河沿岸红枣主产区发展优质红枣经济林,累计新建红枣基地26万亩、改造低产枣园30万亩,北部沙区新建长柄扁桃木本油料林基地25万亩,黄土丘陵区新建大扁杏、山杏经济林基地4.3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实施山杏嫁接改良14万亩。特别是核桃、山地苹果等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群众积极性高,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
承包造林提升质量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林业部门始终把创新机制、转变思路作为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动力,全面推行合同制承包造林。
所有造林绿化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签订造林合同,承包期限3年,乔木树种单株核算,每年检查验收后,按5∶2∶3的比例分三年兑现投资,这种做法全面提高了造林质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比过去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全民参与植绿护绿
在市委、市政府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造林绿化工作中来,开展形式多样的造林绿化活动,两年共完成义务植树2022万株。
全市400多家从事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资源开采、加工及营销的资源开采企业对各自的办公区域、厂区矿区、职工生活区及厂矿周围进行绿化,多年来共筹集资金2.76亿元,共完成造林27.24万亩。社会参与造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建设“生态榆林、美丽榆林”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