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能源产业整体不景气、产能过剩、价格下降的影响,我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很大挑战。对此,市委、市政府鼓励企业坚定信心,共渡难关。同时,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按照“非禁即入”政策,引导企业大胆进入新领域和新行业,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和发展空间。去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1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0.4%。其中,神木、府谷、榆阳3个县区非公经济增加值都超过百亿元。
政策引导——
出台措施36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去年9月份,我市出台了《榆林市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从强化资金支持、人才和智力支持、技术支持、破解发展瓶颈、助推转型升级、发展工业集中区和完善服务体系7个方面提出36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对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为了解决民营企业小型、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的发展问题,我市还积极实行倒逼机制,推进关、停、并、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积极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步伐,涌现出北元化工、天元化工、龙华集团、东方集团等一批典型代表。
同时,针对民营企业用电、用地、用水困难等问题,我市也不断加大协调解决力度,通过开展网电直供、点对点直购供电试点,在中省政策允许范围内让民企享受电价优惠政策,对使用未利用地及废弃工矿用地的民营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优惠政策等,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人才支持——
选聘50名高校大学生进民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去年,针对一些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用人难问题,我市选聘了50名全日制大学生到榆林东方集团、陕西省羊老大集团等50家民营企业工作,涉及市场营销、服装设计、会计、医药等不同的专业性紧缺技术岗位,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部分人才需求难题。据了解,除企业发放的正常工资外,市财政给予选聘人员每人每年2.4万元的薪酬补贴,补贴期限3年。
此外,我市还选派了100名懂管理、会经营、了解市场和政策法规的党政部门后备干部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挂职,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为企业和政府搭建信息快速沟通渠道。同时,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用人机制,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教育。据统计,去年共培训各类人员6500人次,其中企业厂长经理培训58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5500人次,创业培训420人次。
拓展融资——
投资1亿元撬动银行20亿元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去年,我市出台了《榆林市中小微(民营)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出资1亿元撬动银行20亿元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缓解企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去年,已与交通银行榆林分行签订合同,组织企业积极加入“中小企业池”,现已有入池企业432户,推荐入池企业申报贷款177户,已为35户企业贷款25140万元,8户企业贷款正在办理中。
我市还通过积极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启动矿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以及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等,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我们还将通过改制推进市级现有融资性担保机构与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组建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市中小企业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