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呼包银榆经济区第三届市长联席会议将于8月3日至4日在榆林召开

发布时间:2015-07-21 09:28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151
【字体: 打印

    呼包银榆经济区在哪里?
  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呼包银榆经济区地处我国鄂尔多斯盆地腹地,是沟通华北和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以及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区、卓资县、凉城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的沙坡头区和中宁县。
  呼包银榆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示范作用明显,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巨大。
  本届市长联席会议有啥亮点?
  2013年4月,呼包银榆经济区首届市长联席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会上通过了《呼包银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宣布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市长联席会议,此后,呼包银榆经济区正式形成规范的对话与协商平台。
  8月3日至4日,呼包银榆经济区第三届市长联席会议将在能源新都榆林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务实合作,积极融入新丝路”。会议以增强呼包银榆经济区综合实力、创新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主动转型,将呼包银榆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本届市长联席会议上,13座城市将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行动纲领》、《加强区域交通合作协议》、《高职院校合作框架协议》等多个协议,强化周边合作。
  呼包银榆经济区成员为啥吸人眼球?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长城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全市辖1区11县,总人口370万,常住人口338万。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五千年的仰韶、龙山文化,三千年的边塞文化,榆林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资源富集、世界罕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约占陕西省的95%、全国的三分之一,煤、气、油、盐最为丰富,是国家确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成长型资源城市。榆林土地广阔,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是陕西着力打造的“第二大粮仓”,农畜产品种类多、品质优,红枣、马铃薯、小杂粮、羊子等农产品国内驰名,近年来农作物创造或刷新了53项全国高产纪录。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24年榆林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34年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榆林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两万多人。
  改革开放前,榆林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开始进入资源开采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阶段,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大型骨干开采项目。200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煤向电力、煤电向载能产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定位,榆林经济社会逐步走上跨越发展的轨道。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5.7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1.2%,总量居全省第二、西部52个地级市第7位;人均GDP达到14546美元,居全省第一;区域经济发展强劲,从2012年起,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财政总收入达到677.6亿元,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7.8亿元,年均增长20.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9665元和9730元,超出全省5299元和1798元,年均增长14%、17.5%。
  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3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唐宗李氏的出生地,是“一代天骄”弯弓射雕之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丝茶驼路中转之地,是召庙文化盛行之地,是北方古代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军事要地。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区内有战国赵、秦汉、明朝的古长城;有北魏盛乐古城遗址;有见证胡汉和亲、被誉为民族团结象征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内蒙古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黄教寺庙大召寺。有清王朝管辖漠南、漠北等地74位将军戍边居住的将军衙署;有现存我国和世界唯一的蒙文标注的天文石刻图的金钢座舍利宝塔(五塔寺);有清康熙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的公主府;有树立蒙、藏、汉、满四种文字雕刻的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纪功碑。境内还有哈达门高原牧场、黄河老牛湾长城文化旅游区、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塞外西湖”哈素海、伊利和蒙牛两大工业园区的工业旅游。
  包头市: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又称鹿城。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辖9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270万,有蒙、汉、回、满等43个民族。
  全市森林面积近500万亩,有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梅力更天然林、南海湖湿地、巴音杭盖草原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和九峰山、昆都仑、阿善3个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包头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藏74种,其中铁矿石储量达17亿吨,特别是是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储量约为1亿吨,占世界的62%,全国的87%,素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的美誉。
  包头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110国道、2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穿越市区。京包铁路、包兰铁路在包头交汇,包神铁路直达陕西神木,与神府煤田、准格尔煤田和东胜煤田相连。包头民航机场正在扩建为4D级现代化机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空运输网络。包头国际集装箱中转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唯一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站,是包头及周边地区的“国际出海口”。
  包头产业特色鲜明,伴随着包钢、一机、北重、包铝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而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煤化工等为支柱的优势特色产业。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36.3亿元,增长8.5%;财政收入完成234.3亿元,增长8.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506元,增长8.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13元,增长10.1%。
  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汉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与晋、陕、宁三省区毗邻。全市辖7旗1区和康巴什新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3.5万,其中蒙古族19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青铜文化”;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三大史诗《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两部诞生于此。
  鄂尔多斯资源丰富,素有“羊煤土气风光好”的美誉。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绒城、世界绒都;煤炭探明储量1930亿吨,约占全国的1/6,预测总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全市探明天然气储量4.4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是国家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页岩气储量预计在10万亿立方米以上。
  201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62.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4983元和13439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市第34位。
  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意为“富饶的湖泊”,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全市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辖4旗、2县、1区,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40多个民族,总人口166.99万人。阴山山脉呈东西横贯中部,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俗称乌拉特草原。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耕地面积40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巴彦淖尔市是中国恐龙的故乡,在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都呼一带,发现了本地最大的恐龙化石群,由南向北一直沿伸到蒙古国境内。在这里生活过大量的原角龙、甲龙、窃蛋龙、奔龙、鸭嘴龙,还有龟鳖类、鳄类、蜥蜴类、哺乳类等古生动物,巴彦淖尔也由此被誉为"恐龙王国"而闻名于世,吸引着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乌梁素海,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总面积300平方公里,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它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乌梁素海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有近200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繁衍生息,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12种,中日候鸟协议保护鸟类48种。乌梁素海旅游区与乌拉山北麓的乌拉特草原融为一体,是集湖泊、草原和乌拉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乌海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有汉、蒙、回、满等40多个民族,是国家级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及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被誉为黄河明珠、乌金之海、葡萄之乡、赏石之城。
  乌海是我国重要的焦煤基地之一,焦煤储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70%,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26种。自1958年开始为包钢配套焦煤而大规模开发,累计产煤近5亿吨,发电750多亿度。
  乌海与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法国波尔多一同位于北纬39度线上,是我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汉森牌系列葡萄酒”被上海世博会DEVNET馆认定为唯一指定葡萄酒,已成为乌海市甚至内蒙古的一张名片。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0.18亿元,增长8.8%;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81元,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2元。
  二连浩特市: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市隔界相距仅4.5公里,边境线长72.3公里,辖区面积401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人。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口岸,是最捷近的欧亚大陆桥,铁路口岸年过货能力1200万吨,公路口岸年过货能力1000万吨、过客500万人次。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市。
  二连浩特市已初步形成贸易物流、进出口加工、文化旅游、绿色清洁能源四大特色产业体系。先后建成12个专业市场和9个规模较大的物流园,开通郑州、成都、长沙经二连至欧洲集装箱货运班列,外贸企业达到800多家,被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政府间陆港协议》列为国际陆港城市。口岸文化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明确了“北疆之门、茶叶之路、千年驿站、恐龙故里”形象定位,先后建成国家地质公园4A级景区、国门3A级景区、伊林驿站博物馆,积极打造“万里茶道”跨境精品旅游线路,开通中蒙边境“一日游”和“三日游”。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4亿元,增长1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38亿元,增长8.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6580元,增长8%;口岸过货量完成1356万吨,增长3.85%。
  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意为红山崖口,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蒙晋冀三省的交界处,是我国西北地区向东南出海的必经之地,是进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和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东欧的重要通道。2012年5月,国家批准恢复设立集宁海关,使乌兰察布作为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重要国际通道的地位更加凸显。全市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辖11个旗县市区,总人口283万。
  市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矿藏有80多种,探明煤炭储量40亿吨,石油储量1亿多吨,钼金属储量260多万吨(属全球最大钼矿),铁矿石储量5亿多吨,莹石储量3000多万吨,石墨储量3000多万吨,硅石储量13亿吨。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有效风场面积6828平方公里,占内蒙古的1/3,占全国的1/10。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草原仙境——苏木山、草原温泉——岱海、草原赛九寨——红召九龙湾;有草原火山群、神舟家园——格根塔拉草原、鲜花遍布的高山草甸——辉腾锡勒大草原,是“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
  2014年,乌兰察布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2.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1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2796元和7800元。 
  阿拉善盟:阿拉善意为“五彩斑斓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现辖3个旗、4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和1个盟级开发区,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近24万人口,是内蒙古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地貌以沙漠、戈壁、荒漠草原为主,横贯全盟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统称阿拉善沙漠,总面积8.4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第四。
  阿拉善盟文化璀璨,曼德拉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生动反映了远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黑城遗址曾是汉、唐、西夏、元朝的军事重镇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长期在这里从事宗教活动并圆寂于此,为世人写了许多经典诗文。阿旺丹德尔是阿拉善的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蒙藏语法家、辞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和宗教哲学家,一生著有《详解蒙藏文文法通讲》等40余部著作。阿拉善长调、呼麦、民歌、蒙古族婚礼以及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浓郁厚重,是草原文化和蒙古族传统文化礼仪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阿拉善盟旅游资源丰富,有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2013年度中国最美地质公园),世界上最高、最美丽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世界上最集中、林相结构保持最好的额济纳胡杨林,举世闻名的黑城遗址,建于乾隆年间的广宗寺和嘉庆年间的福因寺,以及贺兰山原始次生林、月亮湖、敖伦布拉格大峡谷、额日布盖大峡谷、海森楚鲁怪石林等等,被誉为“苍天圣地·阿拉善”。
  银川市:东临九曲奔流的黄河,西依雄浑巍峨的贺兰山,怀抱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是名闻天下的“塞上江南”。辖3区2县1市,总面积9537.38平方公里,2013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48.60平方公里,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212.89万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十大新天府、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多项称号。
  银川是一个多元文化城市,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丝绸文化、移民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赋予了这片土地多彩和神奇。历史上的西夏国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市),不仅有独特的政治、军事等制度,而且创造了奇特的西夏文字。而今“西夏古都”的神秘性、独特性更是引来世界关注。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95.67亿元,增长2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60亿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18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10275元,增长10.0%。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屏滔滔黄河水,西依巍巍贺兰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下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先后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城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
  石嘴山市,湖泊星罗棋布,湿地面积415平方公里,是塞上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于一体的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湖,是著名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石嘴山市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铁等多个第一诞生在石嘴山,工业总产值曾一度占宁夏的近40%,是宁夏工业的“摇篮”。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25亿吨,其中被国际上誉为“煤中之王”的无烟煤——太西煤储量5.6亿吨,硅石探明储量42亿吨。电力资源丰富,总装机容量达319万千瓦,人均发电量居全国地市第一。石嘴山市已形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冶金四大产业集群和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煤化工三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工业发展格局。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2亿元,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
  吴忠市:地处宁夏中部,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更以“水旱码头·天下大集”闻名遐迩。全市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5个县(市、区),总人口143.7万人。吴忠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回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2.6%,已被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命名为“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和“中国清真美食之乡”。 
  已探明有石油、煤炭、矿石、天然气等矿产资源30多种,初步探明石灰岩储量49亿多吨,石膏储量127亿吨,白云岩储量18亿吨,天然气储量2亿立方米,煤炭储量64.8亿吨,石油储量2.5亿吨。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亿元,增长1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1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分别增长11%和12%,在全区领先。
  中卫市:辖两县两区,是一个年轻的地级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0.7万。旅游资源富集独特,腾格里沙漠与黄河在中卫沙坡头绘就了一幅天然太极图,形成黄河与沙漠、沙漠与绿洲、人与自然亘古千年和谐相处的绝版美景,沙坡头治沙成果丰硕,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属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好玩的地方”。
  中宁枸杞,历史悠久,规模种植600余年,品质优良,营养价值极高,素有“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石头缝里长出的硒砂瓜誉满全国,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专供农产品。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96.9亿元,增长5.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3元,分别增长8.2%和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