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陕北窑洞:中国文化遗产的又一活化石

发布时间:2015-08-14 10:00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808
【字体: 打印

    近日,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阳带队下,由党安荣、杨利慧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民俗文化研究者一行20余人,组成的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团,赴我省榆林、神木、佳县、米脂、绥德、永寿六市县,并与各级保护单位及民众就当地窑洞民居的现状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走访和交流,考察结束后在西安举行了“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就黄土高原自然景观与窑洞文化遗产保护、窑洞建筑与工匠技艺传承、窑洞文化旅游与村民权益保护、窑洞与陕北民俗等议题展开广泛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挖掘窑洞文化遗产内涵,为促进窑洞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大家一致认为陕北窑洞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又一活化石。 

  弥足珍贵:
  榆林尤家峁束条拱屋顶柳把庵
  7月13日,考察团首站走进榆林榆阳区巴拉素镇尤家峁尤忠亮束条拱屋顶柳把庵,对束条拱屋顶柳把庵的目前现存情况和保护措施做了详细了解。束条拱屋顶柳把庵作为地下空间建筑中的一员,它与窑洞一样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为人类造房居住提供了可能,但它又是最脆弱的建筑形式,容易建造,也容易消失。截至上世纪70年代,遍布榆林市榆阳区北部沙漠草滩地区的柳把庵,现在几乎踪迹难觅。
  民俗专家郭冰庐现场指出,束条拱屋顶柳把庵作为现存稀有的居住房屋形式,成了目前需要紧急保护的对象。窑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本,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凝结乡愁、寄托希望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窑洞民居就是保护历史,保护黄土文化的根脉。保护、开发、利用好窑洞文化遗产,不仅能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文化根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保护:
  佳县木头峪村石拱窑洞村落
  7月14日,考察团在佳县木头峪村乡木头峪村考察了解当地的石拱窑洞村落。木头峪村,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佳县城南20公里被黄河冲积的滩地上。全村现居住260户近千人,至今仍保存明清古民居27院,有古献殿、文昌阁、观音庙、老祠堂、石堡、古戏楼、归云寺、鱼山古庙遗址等,各类门匾60余幅。木头峪村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现今仍保存两条街道南北贯穿,巷道网络相连,依然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浙江省民协秘书长郑蓉认为:“木头峪村的古窑址保护情况和发展规划,很好地梳理了当地人文、自然、地理资源特色,希望像木头峪这样的村落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把它的文化、民俗很好地展现给社会,与社会共同分享,达到最终的保护目的。”之后,考察团跨过黄河对山西临县碛口窑洞古镇实地考察和调研。这里背山面河,前低后高,随势而建,与主街基本垂直的十几条小巷不仅承担着交通的任务,而且也是重要的泄洪道,把山洪直接排入河道。由于院落大多依山而建,有许多建筑下屋窑洞的窑顶便是上层院落的院子,最高的有五层窑洞,层层叠叠,非常壮观。
  特色鲜明:
  米脂庄园式窑洞院落群
  7月15日,考察团实地考察了米脂窑洞群:高渠乡高庙山村常式庄园、桥河岔乡刘家峁村姜式庄园、杨家沟镇杨家沟村窑洞村落。
  米脂古城建筑以窑洞四合院为主格局,稀缺、独特、珍贵,在全国享有盛誉。它不同于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榆林古城以及乔家大院等,这些古城、古村、古院,是以平房四合院为基本建筑特色。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是米脂人民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米脂人民对中华“居住文化”的重大贡献。罗阳感慨地说,一个城市离不开厚重文化的支撑,犹如黄土高原离不开黄土的色调,黄土高原自然离不开窑洞建筑,窑洞聚敛了黄土的精华,窑洞拉近了我们与土地肌肤相亲的距离。几百年过去了,杨家沟马氏庄园,留下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构造艺术;姜氏庄园则留下了细致和谐统一的建造风格和绝妙的雕刻艺术,不愧为陕北窑洞建筑艺术的奇葩和瑰宝。它让我们见识和领略了瑰丽雄奇的高原窑洞和黄土风韵。
  旅游文化:
  “双水村”的《平凡的世界》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后,该剧主要拍摄地绥德县满堂川镇郭家沟村,引起了广泛关注,游人如织。7月16日,考察团一行来到这里,黄土高坡,古老村庄,一排排窑洞,让大家置身于路遥的作品之中,随行专家对此纷纷点赞。周燕屏表示,通过调研使我们真正了解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就散落和渗透在各民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村落和民居之中。每一座村落或民居,都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所以说古村落和古民居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保护窑洞就等于保护了中华民族史,保护了民族的血脉传承。这也是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遗产,同样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居住文化:
  永寿黄土地生态窑洞
  7月17日,考察团深入永寿县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以黄土高原峡谷沟壑地貌为背景,结合保护完整的百年下沉式古窑洞,打造“住”文化特色园区,是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史物考、综艺博览、绿色农业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绿色生态旅游地。专家们首先查看了下沉式古窑洞,详细了解土窑洞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低碳环保的优势以及窑洞文化、历史构造、窑洞旅游开发等情况。随后在永寿县进行了现场座谈研讨,考察团在听取了永寿县窑洞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专家就如何引导社会关注、进一步打造土窑洞保护等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希望永寿县一定要落实对土窑洞的保护和提升的实施战略,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打造生态、宜居,且能体现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献计献策:
  专家学者为中国窑洞文化遗产保护支招
  7月18日,在西安召开了“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研讨会”,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周燕屏,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黄道峻,中国民协副主席王勇超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和省内的60余名文化研究专家围绕窑洞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中国民协副主席王勇超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总结田野考察体会,探讨传统村落特别是窑洞文化的保护之路,为我国传统民居保护建言献策,唤起全社会对窑洞文化的关注,让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和生命力。
  专家们认为,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人类穴居建筑形制,被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原生态窑洞建筑,及传统窑洞民居院落,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孕育了独特的黄土文化和北方乡村文明。其中,尤以陕北窑洞比较普遍、集中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陕北又是红色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摇篮。于是,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及红色文化在此交织、融会,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而窑洞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和文化空间。因此,这次田野考察的着眼点,就是深入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对陕北窑洞文化进行田野考察,并围绕陕北窑洞文化遗产和保护工作现状展开专题研讨,希望借此进一步唤起民众对古老窑洞文化及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并为我国古村落古民居与文化多样性,积累更多的保护工作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古村落进行可视性呈现,为古村落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