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榆林马铃薯产业开启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5-09-22 09:49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956
【字体: 打印

    今年年初,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晋升”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榆林,“洋芋当饭不当菜”概括了马铃薯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主粮地位。若想让“亦菜亦粮”的马铃薯更加凸显主粮价值,关键要在产业化上做文章,用产业化手段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一项统计分析称,榆林市作为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三大市,主粮化战略的实施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那么榆林马铃薯产业具有哪些发展优势?产业现状如何?面对主粮化战略有何发展困境?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独特优势

  ——种植面积大、覆盖农户广、经济效益高、发展基础好

  榆林土地广阔、土质疏松、土壤富含钾素、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环境无污染,具备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全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在榆林,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居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首位。榆林市耕地面积广,有陕西“第二粮仓”之美誉,具备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耕地基础。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二左右,是陕西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市。

  马铃薯是榆林的传统产业,覆盖农户广,是农户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几乎是家家种植、顿顿皆食的“口粮”作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马铃薯是果腹渡灾的“救命”作物。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马铃薯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军”作物,逐渐发展为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全市12个县区中,有10个马铃薯播种面积在10万亩以上,其中定边县是全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全国十大马铃薯生产县之一。2014年,全市乡村人均马铃薯播种面积0.9亩,人均鲜薯产量0.9吨。

  马铃薯是榆林农民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马铃薯已成为榆林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马铃薯纯收入900多元。

  “马铃薯作为榆林第一大宗农作物,发展基础好,有实施主粮化战略的多重优势。”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队长姜世忠介绍,近年来,马铃薯被作为全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初步形成北部风沙草滩区以脱毒种薯繁育、早熟外销和加工专用薯为主,西部白于山区以鲜薯外销型品种为主,南部丘陵沟壑区以抗旱鲜食和淀粉加工型品种为主各具特色的区域布局。其中,定边县被确定为西北旱作地区马铃薯主粮化示范基地,已具备马铃薯主粮化的产业基础。

  产业现状

  ——科技增产、加工销售、土地流转等成效显著

  统计显示,2008年,榆林马铃薯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4888公斤,60亩核心技术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6715公斤,均为当时全国最高纪录,表明榆林市马铃薯主粮化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定边洋芋”、“靖边土豆”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榆林马铃薯的知名度。

  榆林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经历了由少到多—逐渐下降—快速扩张—稳定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土地流转扶持政策为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马铃薯种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播种面积保持在17万公顷左右。2014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262.3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6.71%;产值34.7亿元,占粮食作物产值的比重达51.76%,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榆林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逐步完善,全市脱毒试管苗和微型薯生产能力分别达5000万株和7500万粒,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0万亩,繁育优质脱毒种薯15万吨,成为陕西及周边地区重要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在农业科技的支撑下,榆林马铃薯单产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单位面积产量较2005年增长35%左右。

  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榆林马铃薯的加工销售初成体系,马铃薯种植、生产逐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市从事生产、销售马铃薯的专业合作社达到60多家,年外销鲜薯150万吨以上。全市有马铃薯加工企业16家、专业加工村20多个,年加工转化能力4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粉条、粉皮、粉丝等产品。

  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工作人员张熠分析说,榆林在当前主粮化战略的新形势下,基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优势、适生优生的自然优势、耕地面积广的基础优势、高产创建的技术优势以及民俗人文优势等多重优势,马铃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主粮化困境

  ——从业人员、良种繁育、价格、贮藏加工成为制约因素

  马铃薯主要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加工型、特色型和全粉加工型等品种类型。姜世忠说,目前榆林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困境是:第一,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制约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第二,良种繁育滞后难以满足主粮化需求;第三,价格周期波动影响薯农种植积极性;第四,贮藏加工能力不足成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短板。

  姜世忠分析道,由于榆林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不高,离“职业农民”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马铃薯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同时,国家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充分考虑了马铃薯高产、全粉营养性、易贮藏等特点。但目前,榆林马铃薯生产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品种,难以满足主粮化生产和加工需求。

  张熠称,马铃薯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外省大面积种植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自身品质的退化,存在病虫害增多、形状不好、卖相不佳等问题。由于马铃薯具有鲜食性特点,本地缺乏现代化贮藏设施,榆林大量鲜薯上市时间集中,加之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旺季滞销、淡季断货”的局面时有发生,储销压力大,价格上不去,丰产不增收。

  据了解,榆林马铃薯贮藏体系不健全,鲜薯贮藏大部分以农户自贮为主,这种贮藏方法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技术水平低,贮藏损失率高。同时,虽然近年来榆林马铃薯加工企业有所发展,但是小而分散,加工能力不足,处于初加工层次,主要以淀粉加工、粉条加工为主,几乎没有从事马铃薯精淀粉、全粉、冷冻制品、油炸薯片、膨化食品等方便食品的加工企业,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制约了马铃薯主粮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