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榆林:520名专家脱贫一线当先锋

发布时间:2017-11-28 15:43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108
【字体: 打印

   

“茅塞顿开啊!”刚参加完农科院专家培训的陕西榆林市定边县贺圈区域站农技人员陈茜兴奋不已,“因为经验欠缺和工作方法单一,以前经常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回可让我学到了不少。”

2016年以来,陕西榆林市将在榆博士服务团成员、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等520人组成16支精准扶贫“专家团队”,对全市50个脱贫示范村、2000户脱贫示范户开展对口帮扶,提升引导200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帮扶贫困户,被基层干部群众称作“脱贫攻坚的战斗队”。

科技进村,以“扶智”推“扶贫”

榆林市有贫困县8个,贫困村927个,贫困人口22.9万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今,榆林把“科技哨”建到了田垄边。在佳县、子洲县的中药材流动专家工作站,专家们积极讨论如何通过种植方法提高黄芪产量;在绥德、米脂的山地苹果流动专家工作站,如何优化品种结构、满足苹果市场的需求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一站一特色,榆林市按照人才专长组建农业、教育、卫生等7个行业16个流动专家工作站,下活人才精准扶贫棋。

为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榆林利用人才优势精准开展技术培训。子洲县的西甜瓜栽培技术培训,横山区的绿豆、谷子覆膜栽培技术培训……农业系统流动专家工作站深入10个贫困乡镇、46个村落,对18个涉农企业及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建设规划,对500名县乡技术人员及贫困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

依托流动工作站,“专家团队”在吴堡县建立了80亩夏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300亩旱地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基地,参加示范田种植的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榆阳区、子洲县,“专家团队”建立了6000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

搭桥筑巢,变贫困群众为技术型产业工人

定边县贺圈镇王来滩村方敬伟家有5口人,过去守着薄田、生活窘迫。扶贫人才队伍联络当地沃野农业开发公司,让他管理大棚蔬菜,经过培训,他成了王来滩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工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年纯收入近6万元。

方敬伟的脱贫路是榆林扶贫人才队伍在产业与贫困户之间“搭桥筑巢”的一个缩影。在神木县,扶贫人才队伍以“园区+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在靖边县,扶贫人才队伍主动联系当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将贫困户吸纳进园区共同发展……此外,榆林还有20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小米、绿豆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和自建网售平台销往全国。2016年,榆林网销农副产品总额已超过2亿元,通过网络促成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15亿元。

“以‘人才+企业+互联网+农户’的模式创新,不但帮助贫困户稳步增收,而且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因缺资金难起步、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张旗说。

正向激励,树立脱贫攻坚“风向标”

榆林市农业局驻横山高圪垯村干部杨文举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道路,在村里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榆林市农业局党组运用“三项机制”中的鼓励激励规定,提拔杨文举为市农业局农监科科长。

让扶贫业绩为人才说话,让人才用扶贫成效说话。榆林分季度对各工作站进行检查指导、跟踪问效,将人才精准扶贫成效作为推荐评选市管专家的重要参考和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能产生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奖励5万元工作经费;同时,对精准扶贫推进不力、弄虚作假等原因被举报的,严肃追责问责。

以科技助力扶贫为支撑,经过奋斗在脱贫一线的52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带动贫困户4070户,培训农技人员累计2376人次,培训贫困户多达18317人次。“榆林市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扶贫,就是为了践行扶贫先扶志,发挥人才在扶贫开发中的突出作用,推动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等有机融合、互促共进。”榆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