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在西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石峁遗址出土口弦琴新闻发布会暨首展开幕仪式上获悉,神木石峁遗址新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20余件的骨制口弦琴,并已能确定这是迄今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发布会上,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介绍说,经过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的发掘,石峁遗址考古队在皇城台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各类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遗物。在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中,还甄别出一批重要乐器——口弦琴。这批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由琴鞘和簧片两部分组成,器身镂刻舌簧,口弦的乐器特征明显。
据介绍,中国早期乐器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9000年的骨笛,为早期管乐器。而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20余件,系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此外,与骨制口弦琴一同出土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等乐器,且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此次新闻发布会还邀请口弦琴演奏家陈志鹏现场演奏口弦琴,并介绍相关知识。据了解,口弦琴在我国先秦文献中被称作“簧”,如《诗经·君子阳阳》中“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诗经·小雅·鹿鸣》有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现代口弦琴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保持着人类早期弦乐器的原型特质,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