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市委员会

融入“一带一路” 推动榆林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30 09:28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157
【字体: 打印

    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推动文广事业创新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事业已经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调速换挡的重要时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凝聚各方力量铆足劲向前一步,将产生质的飞跃。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广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今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委、省政府也将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榆林剧院2014年动工维修,预计于今年底建成投用,为下一步文化惠民演出提供了场所。榆阳区正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横山县投资建成文化广电大楼。绥德县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整合多方资金,建成了汉画像石展览馆、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绥德展览馆、美术馆、少儿艺术活动中心,改造了绥德剧院。神木县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投资4.6亿元正在建设A类剧场神木艺术大厦,已完成主体建设。同时正在新建神木县职教中心剧院。靖边县完成招标工作,开工维修改造靖边剧院。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了杨桥畔镇等7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榆阳区为48个村文化室配套、更新了设施;吴堡县完成了18个村文化室建设;清涧县新建6个农村文化活动室,建成12个乡镇文化广场。佳县新建农村文化广场18个,为70多个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全市具备条件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为100%。各县区围绕提升服务水平,实施了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新建、改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创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管理,不断提升了文化服务基层的能力。定边县图书馆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神木县文化馆艺苑惠民文化服务入选陕西省免费开放示范服务项目。2014年,我市“文化生活”群众满意度为86.33%,位列各项调查第二。

  组织开展了各类节日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推动实施“文化三下乡”、公益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惠民的载体和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内容生产实现了突破,组织排演了《大漠红柳》《陕北歌谣》等七部精品剧目,并在省第七届艺术节上获大奖。协助拍摄了《平凡的世界》《边关烽火情》《榆阳秋》等电视剧,其中36集电视剧《边关烽火情》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时间首播并创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二的好成绩。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争取中、省、市经费启动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工作。

  扎实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项目申报和保护工作,有效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先后组织申报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评审公布了3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已有2名去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9人。绥德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神木、府谷、米脂、绥德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绥德县武文石业有限公司和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榆林市民间艺术团、榆林市文工团、绥德县武文石业有限公司、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单位。整理出版了《陕北民歌大全》《陕北道情》,制作了《榆林小曲》《横山道情——好亲家》《陕北民歌》等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节目。委托中国唱片总公司制作《永远的信天游——榆林民歌印象》套装。在榆林古城步行街上设立榆林小曲、靖边跑驴、陕北剪纸、陕北道情、二人台等非遗传习所和非遗示范店,集展示、展演、传习为一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展演。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举办系列宣传活动,设立宣传咨询点、展出文化遗产展板、刊发专版、举办展演等。2012年国务院批准在榆林和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榆林有望成为全国知名的独具魅力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目前,《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经文化部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尽力争取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骨干项目落地实施。

  建设西部文物大市

  展示文化遗产魅力

  扎实推进文物基础工作。圆满完成了榆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登记文物点14166处,最终经省普查办核定为13883处,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且等级高、类型全,确立了榆林为陕西文物大市之一的地位。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4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2处。重点文物古迹有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遗址、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神木石峁遗址入选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2011—2012年度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清涧辛庄遗址被确定为目前殷墟之外发现的商代晚期规模最大的建筑遗迹。石峁遗址和辛庄遗址的考古新成果,使我市的文物地位显著提升,成为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大市之一。组织开展了统万城遗址申遗工作,2012年统万城遗址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统万城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年统万城文化景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十大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完成了榆林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信息采集工作,经核实,全市共有文物收藏单位48家,文物总数82323件,上报数据共230GB,包含14万个文件。完成了榆林卫城、统万城遗址等20处国保单位,红石峡、星明楼等82处省保单位“四有”建档工作。完成了代来城遗址、走马梁汉墓群等2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编制工作,年内将编制完成所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规划。完成了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中的文物保护紫线划定工作。开展了石窟调查工作,全市共登记石窟250多处,其中新发现70多处。

  突出抓好文物保护维修工作。2011年以来,争取1亿多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开展了30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先后进行了榆林卫城南城墙东段、南门瓮城、西城墙南段及新乐门等保护加固工程,红石峡人行悬索桥、危岩保护加固工程,星明楼、万佛楼、钟楼保护维修工程,镇北台、凌霄塔、步行街六楼及牌楼亮化工程等。明长城镇北台款贡城、牛家梁—麻黄梁段、牛家梁—芹河段、建安堡、定边段一期、砖井堡、高家堡一期、镇靖堡、麟州故城、镇北台两侧长城等保护加固工程,杨家沟革命旧址、姜氏庄园、盘龙山古建筑群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统万城遗址、白云山庙、神木二郎山古建筑、府州古城荣和书院等保护维修工程。在文物保护维修的同时,新建了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镇北台长城博物馆、神木县博物馆、清涧县文物展室、定边文物库房等。

  不断强化文物安全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印发了《榆林市文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文物安全检查,及时排除整改隐患。榆林古城内9处文保单位安装了安全监控设备,全市16个文物收藏单位强化了安全保卫设施。建立了乡镇群众文保组织268个,聘请业余群众文保员844人,初步健全了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完成了近百个项目基本建设用地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工作。配合省考古研究院,对统万城遗址、神木石峁遗址、清涧辛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严格文物执法,加大对各类文物违法行为的惩处和打击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不断提升博物馆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博物馆门类日益多样化,专题博物馆发展迅速,行业部门举办的博物馆和企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日益增多。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8座,其中榆林民俗博物馆、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定边县文博馆、府谷县博物馆免费开放,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以参与全国艺术节为契机

  让群众享有更多文化服务

  2016年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将在陕西省举办,榆林设立分会场,2017年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将由我市承办,筹办、参与好这两个艺术节是今后两年全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所在省、市的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办成一届‘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中国艺术节作为全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已经成为优秀作品争奇斗艳的园地、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舞台、人民群众欢乐的节日,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艺事业不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好形式,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保持社会稳定、振奋民族精神的好形式。2016年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将在陕西省举办,陕西作为东道主、榆林作为分会场,在参赛剧(节)目创作排演上拿出精品力作,在场馆建设和维修改造上要加大投入,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上要丰富活跃,在地方文化建设上要加强力度,把承办“十一艺节”的筹备过程作为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全面提升榆林文化软实力,加快西部文化大市建设步伐。

  陕西省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由陕西省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厅等单位协办,是我省规格最高的艺术盛会。陕西省艺术节是以戏剧、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艺术为主,包括秦腔艺术展、美术书法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荟萃。陕西省艺术节现已成为专业艺术激烈竞争、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的艺术盛会,成为全省人民的盛大节日,是全方位检阅和集中展示三年以来全省专业和群众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最大最好平台。

  2014年以来,我市创作排演了《大漠红柳》《陕北歌谣》《我的三十里铺》《蒙汉游击队》《杨家城传奇》《书匠》《大顺长歌》7部精品剧目,在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上全部获奖,我市获“优秀组织奖”,另获53个单项奖。全省共有71部剧目参演,我市参演剧目占到了总数的10%,居各地市之首,获奖等次、数量也排位在前。《大漠红柳》等剧目在省、市、县进行汇报演出,省、市、县领导亲临观看,群众反响强烈。今年5月份,省上确定我市的《大漠红柳》《杨家城传奇》《统万风》3部剧目为重点剧目。我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群星奖”参赛作品经过一年的创作排练,专家组多次下基层指导修改,完成新创作品4大门类11个作品,争取有1—2个作品进入全国复赛。通过“群星奖”作品创作排演,有力地推动了各县区群众文化工作。省上对神木艺术大厦等6个拟使用剧场给予建设和维修改造专项补助资金,已完成和已开工的剧场补助资金已经到位。市、县场馆建设和维修改造按照属地原则,由本级政府负责,“十一艺节”拟使用剧场新建和维修改造工作,在市县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榆林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融入“一带一路”提供了坚实丰厚的支撑。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榆林文化未来,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砥砺奋进,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务实的工作举措,推动榆林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